![]()
在新泾镇绿八居民区,有一座被居民们津津乐道的“宝藏花园”——乐颐生境花园。每天清晨,72岁的戈兆宏总会背着手,在园子里转上一圈。他身后,常常跟着三位老伙计:崔光辉、李智浩、贺正南。居民们笑着称他们为“F4”——不是偶像剧里的花样美男,他们修剪植物、检查设施、记录物种……是这座社区花园的“守护者联盟”“灵魂守护者”。五年间,他们与社区共同见证了一片小区的卫生死角蝶变为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的生态奇迹,而这,正是长宁区“十四五”期间打造“公园城市”的缩影。本期“说说‘十四五’这五年——我的长宁·我的家”系列报道,让我们走进“长宁F4”的日常,见证乐颐生境花园的蝶变之路。
五年前,乐颐生境花园启动建设,彼时这里还是小区里一处无人问津的废弃地带。如今漫步花园,清冽的池塘边常有鸟类栖息饮水,红外线相机记录下刺猬、凤头鹰等多种野生动物的踪迹,四季花卉次第绽放,成为居民休闲、孩童嬉戏的“家门口花园”。
![]()
“F4”当家:凡人微光点亮社区自治之星
“2019年,区里启动生境花园的计划,我们成为第一批试点,理念就是‘政府出资、专家设计、居民自治’。”绿八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观锡也是深度参与乐颐生境花园的规划者与见证人。在他看来,花园要“活”得好,关键在人。
在社区号召下,四位各有特长的老师傅站了出来,自发形成了核心运维团队“F4”。
![]()
72岁的戈兆宏,是团队的“黏合剂”。他原本是楼组长,因为热心肠,经常帮邻居解决难题,和邻居们都熟悉。戈兆宏笑着说,花园建设初期缺人手,他就挨家挨户“挖人”,“知道老崔是地铁公司退休的,懂水电,就天天找他聊天,拉他来帮忙;老李以前是重大工程的监理,对质量要求高,我三番五次请他来把关,磨了好久才把他‘请’进队里”。
![]()
作为队长,戈兆宏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花园转一圈,看看植物长势、设施情况,然后在微信群里排班协调,哪天的浇水量要加大,谁负责接待来访的参观团,志愿者值班表怎么排最合理,他都用心安排。他说:“花园不是建完就万事大吉了,后期的维护才是真正的开始。”
![]()
擅长修缮的崔光辉,是这个花园的“技术担当”,手持工具包,专治各种“疑难杂症”。喷淋头堵了、水泵故障了都得及时修,夏天最怕植物蔫了。有一次,花园的自动喷淋系统一个出水口堵了,他顶着大太阳蹲在地上捣鼓了半个多小时,汗衫湿透,直到水流再次顺畅地喷洒出来。崔光辉说:“夏天植物最怕旱,它们不会说话,但我们得看得见。”
![]()
李智浩是“安全总监”。随着花园被越来越多人熟知,来游玩的学生团队也多了起来。他平日里没事就在园子里溜达,看到在木质吊桥上跑跳的孩子,会立刻上前温和地提醒:“小朋友,桥上不能跳哦,注意安全。”看到有居民在水塘边探身,也会赶忙说一句:“当心脚下,别滑倒了。”
![]()
贺正南则像照顾自家孩子一样,呵护着园里的一草一木。他有一本自然笔记,记录着植物的生长和鸟类的变化。“我们这里不打农药,落叶也不急着扫,就让它们自然分解,回归土壤。”在他看来,把管理权交还给自然,才是对生态最大的尊重。
![]()
今年夏天的高温天长达50日,花园里的植物备受“烤”验。为了让植物存活,“F4”每天早晚各浇一次水,每次浇水至少要两小时。设施损坏时,“F4”不等不靠,主动维修,麻绳磨损的索桥、老化的压水井皮垫,都在他们手中恢复完好。“小区是大家的,总要有人出来做事。”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四位老人的坚守,他们也因此荣获上海市优秀慈善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多次出现在央视的镜头里。
![]()
“生境+”赋能:专业力量共筑生态梦想
这座社区里的花园能够取得成功并非偶然,而是长宁区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专业治理相结合的成果。建设初期,刘书记带领团队召开多场“诸葛亮会”,收集居民意见16条,将零散建议整理成规范公约,从晚上九点熄灯到宠物禁入园区,16条公约因源于居民共识而执行到位。
![]()
乐颐生境花园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成功嫁接了一支强大的“专业外脑”,上海动物园退休的高级工程师陈云霜,便是其中代表。
“生态不是把自然关在外面,而是请进来,和我们做邻居。”在花园的“本杰士堆”旁,陈云霜常为孩子们讲解如何用石块、枯枝为小昆虫营造家园。她带来的专业理念,让花园的设计与养护更科学。
![]()
2024年,上海首座社区生境博物馆在绿八居民区落成开放,让乐颐的故事走出了社区。这里展陈着上海本土动植物的多样性,成为连接专业科研与市民科普的桥梁,标志着“生境花园”实现了从户外生态空间到室内文化阵地的“能级跃升”。
![]()
博物馆里,不定期举办的“自然课堂”成了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在专业老师带领下,用显微镜观察花粉,亲手搭建昆虫旅馆,了解生态保护知识,在花园里实地观察……不仅如此,这里还是一个“社区议事厅”,居民们常常围坐在一起,为花园下一季的种植计划或新的自治项目出谋划策。
![]()
活力传承:志愿力量不断“接力”
“F4”的坚守点燃了更多居民们的志愿热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志愿团队中,形成了“老带新、传帮带”的良好氛围。“F4”的角色,也随着年纪逐渐增长,从最初的亲力亲为,转变为经验传授和统筹管理。
28岁的周晓倩每天下班路过花园,看到“F4”的老师傅们忙碌的身影,主动申请加入志愿团队。“一开始我什么都不懂,几位老师教我这个花园上上下下的维护要点,我还向自然博物馆的老师学习了生态缸的养护知识……”周晓倩说,“跟着老师傅们做事,特别有意义,不仅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生态知识,和很多邻居们成了好朋友”。
![]()
像周晓倩这样的年轻志愿者还有不少,他们中有大学生、上班族,还有社区里的宝妈。“年轻人学习能力强,有的专业知识比我们学得快,还会用手机拍视频、做宣传,给团队注入了新活力。”如今,志愿团队已经从最初的四人发展到十多人,形成了“F4 核心+青年骨干+普通居民”的三级志愿体系。戈兆宏笑着说:“看到年轻人愿意来、愿意学,我们打心眼里高兴。这片绿色,未来有指望了。”
![]()
编后语:明天,更绿!
五年前,戈兆宏和他的老伙伴们或许不曾想过,他们的退休生活会与长宁的生态建设如此紧密相连。如今,当我们回望这段历程,看到的不仅是他们个人的坚守,更是长宁区在“十四五”期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从第一座生境花园的试点,到如今27座各具特色的生境花园在长宁遍地开花;从一个社区的创新探索,到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这片土地的蜕变,印证了“政府出资、专家设计、居民自治”这条路径的勃勃生机,也是“公园城市”建设理念在基层的生动诠释。
如今在长宁,推门见绿已是日常,并逐步建成生境网络,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通过多层次打造建设社区、学校、商业体不同类型的生境花园。这片钢筋水泥间生长出的绿意,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和解与共生。
面向“十五五”,长宁的绿色篇章正在续写。未来,长宁区将继续从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等维度,构建绿色发展新模式,推动人与自然深度交融,厚植生态文明底色,积极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示范标杆。
![]()

部分图片来源于新泾镇
撰稿/摄影:季佳佳
视频:周若尘、季佳佳
编辑:陈 莎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