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挪威队在圣西罗球场击败意大利队,时隔28年重返世界杯后,再谈论“除重大赛事外,国家队比赛已沦为背景音”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挪威队的惊艳表现终究只是一次闪光,这束光反而印证了当下国家队足球沉闷、灰暗的整体趋势。
![]()
挪威队的亮眼不止于客场战胜意大利,他们在主场以3-0轻松取胜,更以8战全胜、净胜球32个的完美战绩强势晋级——这支拥有埃尔林・哈兰德、马丁・厄德高、安东尼奥・努萨的球队,自1998年以来首次跻身世界杯决赛圈,显然对预选赛倾注了全部心力。
如今,这样一支准顶级强队如此重视预选赛的态度,已然成为异类。绝大多数豪门球队都在“节能模式”下参赛,顶级球员愈发频繁地缺席国家队比赛。拉明・亚马尔、基利安・姆巴佩等球星,总在国际比赛日来临前“恰巧”遭遇伤病困扰,而窗口期一结束便即刻重返俱乐部赛场。
这并非球员贪图安逸、不愿为国效力,而是国家队体系价值持续贬值的必然结果——核心问题在于,国家队赛事的数量已多到反常!
![]()
以欧洲为例,世界杯与欧洲杯预选赛、与预选赛深度绑定的欧国联、不定期的友谊赛,再加上重大赛事本身,本应是足球巅峰盛宴的赛事,正被海量比赛稀释。即便球迷仍在期待大赛,但如此密集的国家队赛程,正逐渐降低欧洲杯、世界杯等顶级赛事的稀缺性。
更严峻的是赛事质量下滑。球员不仅要面对国家队的魔鬼赛程,俱乐部赛事压力同样巨大——欧冠扩军、世俱杯格式升级,进一步挤压了球员的休息时间。人的体能终究有限,密集赛程下,比赛质量下降已成必然。
为节省体力,球员们要么以伤病为由回避非大赛阶段的国家队比赛,要么虽参赛却只求避免受伤、保留体力,国家队比赛的竞技价值大打折扣。
![]()
即便诸多球星消极参赛,豪门球队在预选赛中仍几乎无压力。英格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克罗地亚等队轻松晋级,阿根廷在南美区预选赛中虽稍遇挑战,仍稳坐头名。巴西队虽一度陷入争议,但最终以第五名直接晋级,第六名的巴拉圭也顺利拿到门票,仅排第七的玻利维亚仍有附加赛机会。要知道,南美区仅有10支球队参赛,除非表现极差,否则很难彻底无缘世界杯——最终只有委内瑞拉、秘鲁和智利未能突围。
而2026世界杯最大的争议,在于扩军至48支球队。这一调整严重稀释了赛事含金量:约旦、卡塔尔、佛得角、库拉索、苏里南等实力有限的球队得以轻松入围,瑞典队即便预选赛表现糟糕,仍能通过欧国联获得晋级机会。
![]()
甚至圣马力诺队曾长时间保留通过欧国联晋级的可能性,只需在最后一轮大比分输给罗马尼亚,并寄望其他场次出现有利结果——虽最终未能如愿,但这一荒诞现象足以说明世界杯的准入门槛已大幅降低,赛事的排他性与稀缺性不复存在。
48队参赛意味着,世界杯小组赛阶段的大量比赛或将失去观赏性。诚然,首次晋级的球队球迷会为之疯狂,但对全球观众而言,这类缺乏竞技张力的对决意义不大。世界杯“汇聚世界最强球队”的核心定位,正被逐步模糊。
2025年世俱杯上,韩国蔚山现代对阵南非马梅洛迪日落的比赛仅吸引3412名观众,且因龙卷风预警推迟65分钟开赛。2026世界杯小组赛阶段,类似低质量、低关注度的比赛可能频繁出现——即便没有龙卷风,这样的赛事对球迷而言,是否真的有必要?
![]()
过往32队参赛的世界杯也存在“走过场”的比赛,但48队扩军后,实力不济的球队数量大幅增加,低质量赛事的占比也将显著上升。
世界杯的格式演变,本质上是“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博弈。曾经,入选国家队是球员的至高荣誉,世界杯是职业生涯的巅峰舞台,需要付出极致努力才能跻身其中。如今,球星们避之不及,世界杯小组赛甚至沦为“可跳过的阶段”,球迷需等到1/8决赛才能看到真正的强强对话——这与欧冠扩军后的境遇如出一辙。
![]()
过度密集的赛程让国家队赛事逐渐失去价值,对球员而言,为国效力不再是特权,而是沉重负担;对球迷而言,海量赛事带来审美疲劳,国家队比赛的质量往往不及俱乐部赛事,而俱乐部赛事的数量同样饱和。
足球不应过度“喂养”球员与球迷,“少而精”才是正道——这或许是拯救国家队足球的唯一出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