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近年来,我国消费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服务消费表现亮眼。2020年至2024年,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6%。今年9月,商务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更大力度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放宽准入、业态融合为重点扩大服务消费”。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把握升级趋势释放服务消费潜力
扩大服务消费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看待服务消费未来发展潜力?
谭永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服务消费是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支撑,也是消费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升级趋势日益明显,正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需充分认识发展服务消费的重大意义及其发展潜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扩大服务消费是扩内需的现实需要。商品消费多以满足功能性需求为主,边际效用会逐步递减,如居民不会在短时间内重复购买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服务消费更强调情感和体验层面的满足,具有持续升级和反复消费的特性,这种差异使得服务消费可成为支撑消费扩容提质的重要动力源。2020年至2024年,我国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6%。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46.1%。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为扩大内需提供了持续动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扩大服务消费是稳就业和惠民生的必然选择。服务消费与生活性服务业密切相关,生活性服务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数字消费、健康管理等服务业态蓬勃发展,为高技能人才创造就业机会,从而助力形成多层次就业结构,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就业。2024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同比增加700多万人。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看,服务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意味着居民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等拓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体现。当前,我国旅游、健康、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持续繁荣,居民消费需求不断扩张,极大增进了民生福祉。2013年至2024年,国内旅游人数由32.62亿人次增长到56.15亿人次,旅游市场持续火热,消费潜力加速释放。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居民对服务消费的需求会加速增长。2024年,我国人均GDP超1.3万美元,服务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时期。经济基础稳、居民增收快、消费市场大等形成的综合优势,极大增强服务消费发展潜力。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扩大服务消费夯实基础。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这为服务消费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从产业结构看,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通常保持在70%至80%,202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6.7%,还有较大上升空间。服务消费发展潜力的充分释放会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会进一步促进服务消费的发展,进而实现两者互动互促的良性循环。
居民收入稳步提升为扩大服务消费提供强劲动能。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收入水平决定消费能力。2024年,我国人均GDP增至9574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5418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3119元。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服务消费发展和消费升级提供持久动力。
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为扩大服务消费拓展更大空间。2024年末,我国人口总量为140828万人,巨大的人口规模是服务消费发展的重要支撑。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至2.2亿人,占总人口的15.6%,城镇常住人口增至9.44亿人,人口结构变化蕴含服务消费新动能。家政服务、养老照护、康复陪护、育婴托育等需求不断增长,孕育出服务消费新蓝海。我国还拥有超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既有消费意愿,又有消费能力,这一群体的发展带来服务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尤其是健康、教育、旅游、体育等,将成为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的重要领域。在城镇化方面,2024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7%,相较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仍有较大增长空间。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医疗、教育、养老、文化娱乐等需求将进一步增强,带动服务消费快速发展。
我国高度重视扩大服务消费,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服务消费总体呈现支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升级稳步提升、消费质量明显改善等良好发展态势。但服务消费占比仍相对处于较低水平、居民消费的基础和刚性项目支出占比过高挤压了服务消费增长空间、高端服务供给不足出现消费外流等问题需着力破解。当前,我国已进入服务消费扩容提质的发展时期,更好发挥服务消费重要作用,需在分类施策优化消费供给、多措并举增强消费能力、多管齐下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协同发力,加快构建扩大服务消费长效机制,将服务消费的巨大潜力转化为强劲动力。
做好“加减法”提供优质服务
我国优化服务供给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需重点从何处发力?
张德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当前,我国居民服务消费需求不断释放,消费扩容提质趋势明显,服务消费成为大力提振居民消费的重要增量来源。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放宽准入、业态融合为重点扩大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下,服务消费的旺盛需求牵引着服务供给,对服务供给提出新要求,同时,高品质服务供给的丰富也推动创造新的服务需求。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扩大服务消费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供给。202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激发改善型消费活力、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增强服务消费动能等提出多项安排,就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今年,《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发布,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激发服务消费潜能。各地也因地制宜出台实施方案,形成中央与地方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不断消除阻碍要素流动的显性和隐性壁垒,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加大服务业投资,开展公平竞争,推动医疗、养老、托育、文化体育、旅游等快速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推动业态融合、创新,丰富服务供给形态和内容。在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下,构建以数智技术为依托的服务消费新场景。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健康医疗、教育培训、旅游休闲等多个领域实现融合发展,形成新业态新模式,催生新的增长点,丰富了消费者对服务形态和内容的选择,有效提升供给质量。
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显效,我国服务消费规模和占比持续增长。今年前三季度,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2%,其中,文体休闲服务类、通讯信息服务类、旅游咨询租赁服务类、交通出行服务类零售额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4.1%,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为46.8%。
我国居民消费正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和品质化的需求凸显,但当前服务供给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例如,优质服务供给不足突出,呈现“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结构性失衡;服务质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相对滞后,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流程规范性不足;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优质服务资源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较为明显;专业人才短缺,养老护理、创意设计等领域对较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需求较大,相关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在“加法”方面,一是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紧密结合。引导优质资源向需求量大的领域集聚,提高对“一老一小”、医疗健康、文化体育、家政服务、旅游休闲等民生关切领域的供给质量。二是培育和壮大服务供给新动能。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创新服务场景,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三是强化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方面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扩大相关人才培养规模;另一方面畅通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鼓励更多人才投身服务业。四是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将高品质国际服务资源引入国内市场,推动国内服务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创新力。在“减法”方面,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健康、养老、家政等细分领域,继续减少有关限制性措施,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更好发挥市场机制在提高服务供给质量方面的作用。
数字服务拓展消费新增量
数字技术赋能服务消费有哪些亮点?怎样更好拓展数字服务?
关利欣(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当前,数字经济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深刻变革,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迭代升级,带动数字服务、数字内容、数字渠道不断发展,使其成为激发消费新增量的重要领域。
数字技术深入应用赋能数字服务创新。伴随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服务领域智慧化、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实物商品线上销售规模逐步扩大,线上支付方式快速渗透。数字技术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领域加速融合,依托技术变革创新业态模式,打造了沉浸式、体验式的多元化消费场景。据商务部测算,2024年我国居民数字消费规模达23.8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居民消费的44.2%。
服务消费增长提升数字服务需求。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增加,文旅、体育、健康等领域服务消费逐步成为新增长点。2024年,我国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2%,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7.4%,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1%。服务消费规模扩大,多样化、个性化、体验式需求不断增加,有助于激发数字服务消费发展动力。
新消费群体变化释放数字服务消费潜力。近年来,新生代消费群体购买力日益增强,对数字服务消费的个性化需求明显,消费更加追求悦己和精神满足,文化创意、定制旅游、休闲运动等沉浸式、体验式需求旺盛,消费行为呈现个性化、线上化、品牌化、理性化等特点。这一群体善于利用数字渠道进行信息获取和购物决策,更容易接受数字内容和数字服务,愿意为新技术、新服务和新体验支付溢价。这些需求蕴藏巨大潜力,为数字服务消费发展带来新机遇。
我国拥有规模庞大的数字服务消费市场,数字技术在服务消费领域加快应用,有效支撑了服务消费扩容提质,发展亮点不断涌现。
数字服务拓展消费新场景。近年来,随着5G、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创新应用,为消费者参观博物馆、观赏艺术作品等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在线教育平台、数字化学习工具的普及,促进远程教育快速发展,数字教育消费市场体量不断扩容。AI问诊、远程医疗等智慧医疗新场景为患者提供高效、便捷、及时的创新医疗体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93亿人,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93亿人,从线上复诊、药品配送等逐步拓展到在线问诊、健康管理、医疗知识普及等领域。“人工智能+消费”打造新业态新场景,促进多场景交融,数字服务消费成为扩大居民消费的新增长点。
数字内容满足多元文化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数字内容消费快速发展,消费者可通过各种数字平台进行消费。文化传播渠道与载体的拓展与更新,使得数字内容消费的用户规模迅速扩大,广播影视和网络视频等数字内容消费蓬勃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用户数分别为10.85亿人、7.24亿人和5.13亿人。数字内容逐步拓展,使广大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求得到释放。
数字渠道打破消费时空限制。当前,通过线上渠道购买吃穿用商品,预订交通出行、住宿餐饮、旅游休闲等服务已成为消费者生活常态。直播电商、内容电商、兴趣电商等多元化发展,网络零售增长较快。2024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5%,在线旅游增长48.6%,在线餐饮增长17.4%。今年上半年,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5%。数字渠道让消费者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消费。
尽管数字服务消费实现较快发展,但仍面临高品质服务短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专业化水平较低、服务消费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促进数字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更好激发消费新增量,需进一步用新技术赋能文博、景区、街区等场景,加强数字内容创新和数字文化体验,丰富数字服务供给。强化数字消费相关技术研发,加快在数字服务消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加快建设数字化载体,推进城市数字更新,强化场地、人才、数据等要素投入保障。鼓励企业高质量开展数字服务等领域合作,完善数字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体系,拓展数字服务消费发展空间。
发展消费金融培育新增长点
金融机构如何推动服务消费扩容提质?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的着力点在哪些方面?
董希淼(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大力提振消费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宏观政策的重要着力点。从国际经验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逐渐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发展服务消费不仅是挖掘消费潜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国家围绕发展服务消费出台多项政策。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服务消费发展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各相关部门针对重点行业领域推出若干配套措施。在金融支持方面,今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居民服务、旅游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及养老产业的信贷投放。相关部门印发《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坚持促消费与惠民生相结合,加大对服务消费的支持。《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等文件发布,降低消费领域经营主体融资成本和居民消费信贷成本,支持经营主体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提高居民扩大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的意愿和能力。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相关实证测算表明,引入消费金融服务后,借款人消费金额提升16%至30%,合作商户销售额提升约40%,助力释放潜在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在政策引导和激励下,相关金融机构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领域,加大资源倾斜,优化内部流程,不断增强对服务消费的金融支持力度。截至今年7月末,全国服务消费重点领域贷款余额为2.79万亿元,同比增长5.3%,较年初新增1642亿元,前7个月新增贷款已超去年全年增量630亿元。
从参与主体看,目前商业银行仍是我国消费金融市场最主要的供给者,消费贷款、信用卡是其主要消费金融产品;消费金融公司着眼于中端客户,提供灵活多样的信贷产品及服务,差异化、特色化、多层次的消费金融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从信贷投放看,各金融机构持续加大支持力度。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实施提振消费贷款专项行动方案,优化准入、授信、续贷、期限、利率等政策,推动个人信贷供给稳步增长。从产品创新看,各金融机构积极结合服务消费的具体场景与特点,推出个性化、差异化产品,在教育、医疗、养老、文旅等重点领域打造出一系列特色金融服务。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强调“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未来,需持续激发消费潜力,系统清理制约消费的限制性措施,加快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同时,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作用,加强金融支持,引领健康、绿色、数字化消费潮流,更好满足居民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持续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和配套政策,为新兴消费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构建消费增长的“第二曲线”。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需继续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发展消费金融,从供需两端发力,加力支持服务消费扩容提质。
第一,优化信贷供给,精准直达供需两端。在供给侧,推出针对文旅休闲等领域的专项信贷产品,支持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特色产业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在需求侧,扩大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覆盖面,引导地方财政部门对中小金融机构进行贴息,继续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
第二,深耕消费场景,延伸服务链条。消费信贷产品的使用场景与便捷程度,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考量,深度嵌入消费场景至关重要。可有效结合电商平台购物活动,在支付页面智能推荐合适的分期方案,或打造联名卡、短视频等运营模式,提升年轻客群黏性。
第三,提升服务质效,优化消费环境。金融管理部门推动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场景畅通“卡、码、币”支付渠道,继续提升支付便利度。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数字消费金融,构建更精准的用户画像,减少过度授信和多头借贷行为,有序压降利率和费率,加强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