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江西庐山市:“三资”整治促“三变”

0
分享至

白鹿镇秀峰村,一个以前多达433家石材开采厂,青山变成了“瘌痢头”、水溪变成“牛奶河”的村庄,如今发生了“蝶变”。

当地将关停闲置的矿山区集体土地进行整治盘活后,资源变资产,千余亩矿区摇身一变被打造成花语世界。

华林镇共同村,一个以前建设万头猪场、养殖污染严重的村庄,经过整治盘活后,乡村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共同发力,猪场变成了药谷。近一半村民在中药产业链链条上创业就业,共同村村民都在共建共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星子镇翻身村,一个以前村组账目不清、村民经常闹架的村庄,如今在打造“围庐夜话”品牌、推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后,从落后村落到如今的产粮大村,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这样真实的三个故事是江西省庐山市“三资整治”成效的缩影。在九江市委常委、庐山管理局党委书记、庐山市委书记邵九思看来,庐山市以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整治为契机,清“三资”、推“三公”、促“三提”,以“三资”整治为带动,切实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

清理“三资”推“三公”,乡村治理由“治理”变“智理”

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混乱、底数不清、权属不明,是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管理中面临的问题,这样的现象曾经在庐山市也屡有发生。

翻身村属于农业大村,地理位置及水资源都较好,但翻身村曾经很长时间没有“翻身”,没有从落后村落“翻身”成农业强村。

为何长期不能“翻身”?在翻身村村民理事会理事长周文详看来:一方面,一些村民抢占田地,水渠被破坏;另一方面,有限的农村耕地流转时账目不明、合同不规范,时间一长,想种田的没法种,种上田的老扯皮……

翻身村4组的一户村民占用农地把水渠堵了,水渠必须绕弯从另一户村民的稻田中修建过去,但这户村民不愿意让出1分田来修建水渠,这一拖就拖了3年,导致周边10余亩稻田缺水浇灌。

为了让矛盾在一线化解,庐山市从2023年探索搭建了“围庐夜话”基层议事平台,开门说事、评理调事、便民答事。

翻身村村民理事会充分发挥“围庐夜话”的作用,经村民理事会商议同意,动用组账补助一点小钱给让田建渠的村民。在这位村民的带动下,2024年下半年,20多户村民纷纷让出自家田,用于修建水渠和分水口。

补助村民的钱都公开了,修建水渠的村级账务也一一公开了,相应的村务党务都一一“晒在阳光下”。

在推行党务、村务、财务“三公”的同时,翻身村加快清理“三资”。今年以来,翻身村对6份村集体经济合同进行了规范化整改,在这6份合同中,多数是涉及流转田地、种植水稻的合同,涉及的流转面积多达1805亩。

在清“三资”、推“三公”的助推之下,翻身村从落后村落发展为农业强村,水稻产业综合产值达到了440万元。

规范“三资”建家园,乡村建设从“软硬兼施”变“内外兼修”

在清理“三资”摸好“家底”之后,如何用好农村“三资”,成为规范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要课题。因此,庐山市在更规范、更高效利用农村集体“三资”方面下功夫,在摸好“家底”基础上用好“家产”、壮大“家业”。

通过摸底,华林镇共同村资金有136.55万元;农村集体资产1600.71万元;全村农村集体土地总面积12661.1亩,其中建设用地1402.76亩。如何将农村“三资”特别是资金、资源用好用活在乡村建设上,让共同村村民共建共享和美乡村,这尤为关键。

共同村将目光率先盯在一片闲置的猪场上,以前共同村引进建设了万头猪场,因生猪养殖污染问题,万头猪场被关停后,占地500多亩的猪场一直闲置了五六年。

近年来,庐山市委、市政府致力于建设庐山杏林文化产业园,将产业园作为江西省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的重要实践,打造“农文旅康”融合发展新标杆,而共同村被纳入产业园的重要建设基地。

“将闲置的万头猪场改造建设成‘生金’的千亩药谷!”在庐山市农业农村部门和当地镇党委、镇政府的引导下,共同村抓住这一契机、顺势而为,于2022年引进江西庐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打造庐康中药谷产业园,让正在建设“产村融合、景村融合”和美乡村的共同村锦上添花。

企业主体建设,江西庐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一园五区”布局,建设中草药育苗、种植示范、教研、旅游康养、中药膳食五大功能区,打造杏林大健康产业园。乡村配套建设,共同村经过村民共商、村委共同决策程序,决定将50万元农村集体资金投入药谷配套建设。

村企共建探索出一条“村企共赢”之路。该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务工+产业分红”三大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以土地资源、产业资金、人力服务等形式入股,带动198户群众增收;与广药集团达成销售合作协议,项目收益按照“厂房固定租金+收益比例”的模式进行分红,实现村集体创收34万元。

近年来,共同村从村集体资金中投入86.55万元用于和美乡村建设,致力于提升村容村貌建设;从1402.76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中,选取621.35亩土地用于和美乡村建设公共用地。

“共同”发力,华林出彩。今年庐山市2025年夏季村晚在华林镇热闹开场。本次村晚以“华林夏韵·舞彩杏林”为主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让市民与游客共享景村融合、产村融合、文旅融合的和美新乡村。

盘活“三资”兴产业,乡村产业由“灰色”变“金色”

“以前我们这里是有名的污染村,每天都是雾蒙蒙的,空气里全是石粉,喘气都难。”秀峰村村民张小平至今回忆起来都心有余悸。

秀峰村花岗岩资源丰富,村里世世代代都是靠开采、加工、出售石材为业,80%的村民都“吃这碗饭”。虽然收入较高,但张小平和村民越来越不想干了。因为每年都有几个村民经诊断发现患有尘肺病。除了看不见的病,还有看得见的青山变成了“瘌痢头”,小溪变成了“牛奶河”。

情况在2016年发生改变。当年,庐山市市镇村三级联动,主动作为,永久性关停和拆除白鹿镇石材企业433家,彻底关停矿山。

矿山关停,秀峰村人失去了生活来源。“没活儿干了啊,那个时候村里到处是人,喝酒、打牌、闲逛,无所事事。”让村党支部书记邱望彬头疼的是集体经济收入严重缩水,从以前的一年上百万元降到不足10万元。

经过摸底后,秀峰村433家石材开采厂关停后涉及土地705亩、与矿区关联的工人租赁民房几十栋。秀峰村利用这片废弃的石矿区,做了生态大文章,通过招商引资、进行土地整治后建起了“庐山花语世界”,废矿地如今一亩地催生了5万元的产值。

一个带灰的废弃矿场改造成一个带绿的花语世界,一个花语世界带动了一个村的乡宿产业集聚式发展。秀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将近60栋闲置房子租赁盘活,改建成35家民宿,其中29家民宿是村民将自己的房屋改造而成。

村民建乡村民宿,村集体做产业配套。银河谷民宿建起来了,但最初只是传统民宿,游客大多待在院内、室内玩,缺少生活空间,于是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配建了一个公共生活区,打造成银河谷民宿集聚区的生活休闲区。

一宿连一宿,一人带一人。抓住村里清“三资”的大好机会,在外务工的张小平回乡创业了。张小平用自家闲置了10年的农房盘活起来,作价100万元入股,和上海老板合作共建投入达300多万元的“望川·云栖”民宿。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民宿今年7月开业后,生意火爆,仅“十一”长假期间,民宿经营收入达4万多元,按照30%的收益分红,张小平获得1万多元的收入。

在银河谷、“望川·云栖”民宿的带动下,秀峰民宿集群高质量发展起来了,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综合收入2500余万元;民宿产业升级发展起来了,以乡恋庐山为品牌、以农房为依托、以文化为融入、以旅游为带动,秀峰村加快业态提质升级,延伸民宿产业链条,着力打造一批有文化内涵、鲜明主题、深度体验的精品民宿,带动村民就地创业就业、村集体增资增收,村民开办的29家民宿户均增加30多万元纯收入。(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振中)

来源:农民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经济网 incentive-icons
中国经济网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41627文章数 47416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