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宣布立场: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日本却把台海风险写进“存亡危机事态”
这不是一句外交辞令的碰撞,是把国际法与一国政治选择硬放到同一桌上较劲
到底是安全焦虑推动政策,还是政策制造了焦虑?
![]()
这个问号还悬在那里
问题不在口水,而在日本是否把国内法抬到国际法之上
11月7日,高市早苗在日本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提到“台湾有事若涉及武力行使,可能属于日本存亡危机事态”
这句话把台海风险与日本的集体自卫权、武力行使挂了钩,等于把一个区域争议纳入日本安保政策的原点
紧接着,几件事快速发生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在11月13日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强调台湾问题不容外部干涉
两天后
11月14日,上百名日本民众在首相官邸前喊出“高市下台”,反对把国家拖向战争
同一天至16日,另一条线也在推进,解放军海军的新平台下水后第一次海试
11月17日,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迪雅里克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这一立场基于联大第2758号决议
这句明确的话把标尺摆在台面上,所有会员国都需要尊重《联合国宪章》
一边是国际秩序的框架线,一边是日本政府的政策试探
11月18日的中日磋商仅进行一小时,日方未就核心问题作出解释,会谈无果
对话并未破题,空气里只剩更硬的立场和更紧的神经
在这样的张力中,判断“打还是和”不能靠情绪
中日短期内更可能用谈判和规则管控分歧,战争是小概率
理由有三点,信息都摆在眼前
第一,中方回应持续围绕主权和风险警示构建红线
中方的回应围绕捍卫主权与警示风险设定红线,意在遏制冒险而非求战
这套表述明确了“武力介入即构成侵略,中方将反击”的边界,而不是把军力当作主动推事的工具
第二,日本国内出现了清晰的反对声
日本国内反战与审慎的声音仍在,武力介入缺乏社会基础
11月13日晚,前首相石破茂在节目中批评高市的说法,直指其近乎把“台湾有事”直接等同于“日本有事”,历届政府未如此限定
石破茂批评说,近乎把“台湾有事”直接等同于“日本有事”
![]()
11月8日,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社交平台强调应尊重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不应干涉中国内政
日本学者川村范行提醒,这种说法等同于向中国“预告”战争
这些话不是激烈口号,是给政治决策划边线的理性提醒
第三,利益联结是现实约束
经贸联系是稳定器,双方都清楚战争对东亚的伤害不止是账面数字
日本第三季度GDP环比下降0.4%,原因之一是涉华游客锐减
11月7日后,日本航空、零售板块股价承压,这些起伏把紧张的成本用数字写出来
把经济皮绷紧,任何冒进都会立刻被市场放大
当然,稳字当头不代表可以忽略技术面变化
四川舰在11月14日至16日完成首次海试,16日傍晚返回沪东中华造船厂
这艘076型两栖攻击舰是新一代平台
这艘076型两栖攻击舰满载排水量4万余吨,具备电磁弹射能力,被称可操控数十架大型攻击无人机
它带来的讨论集中在三个方向,不是海战的热血想象,而是指挥与成本的重排
其一,登陆的组织方式可能更紧凑
过往的登陆,多以先打击再投送来分步执行
有评估认为,它可能改写两栖登陆的组织方式,把“投送”与“掩护”融合在同一平台
比如先以隐身无人机低空压制滩头与雷达,再由隐身战机清扫残余火力,直升机和气垫登陆艇前后交错,形成压缩时差的合力
这种节奏不是追求炫技,而是把风险在时间轴上切得更薄
其二,协同的逻辑更像是智能网络
以往海战以航母为轴,两栖舰更多是辅助
也有人指出,智能化海空协同意味着平台不再一挑一,而是体系对体系的反应速度之争
双舰岛与电磁弹射的组合,为无人机、预警机与隐身战机建立更高效的出动与返回节拍,指挥从平台调度转向算法驱动的节拍管理
其三,成本的博弈规则可能会改写
![]()
消耗与成本的博弈会在无人蜂群出现时重排规则,拦截贵、放过更贵
导弹拦截的单枚价格很难与大量低成本无人载具对冲,如果拦,预算承压;
如果不拦,防空体系与指挥中枢暴露在密集打击面前
这是非对称作战的典型算式,逼对手在“打不起”和“守不住”之间选一个
在技术的讨论里也需要边界意识
台媒关于威慑力更胜传统航母的判断尚未经过实战检验,需审慎看待
哪怕平台先进,实际效能仍取决于战术、维护与训练,不能用单兵器把复杂的战场抽象成简单结论
舆论场里还有一个脉冲正在加快
中国社科院吕耀东认为,日本自2015年起就在立法层面为介入台海做铺垫
这条线和政策面正在靠近
高市早苗政府拟推动修改安保相关文件
日本政府若继续推动把国内安保文件向激进方向修改,例如提前两年把防卫费提到GDP的2%,摩擦将更密集
把预算抬上去容易,把风险压下来很难,政治要为每一分财政与每一个扩权动作付出说明
安全焦虑究竟来源于现实威胁,还是政策本身制造了焦虑?
日本政府至今未给出“存亡危机事态”的具体理由,这是真问题,也是政策说服力的短板
政策要服人,必须清楚风险的来源、路径与边界,不能用模糊词汇撑起重大决定
接下来看什么,不用把视线拉得太远
11月19日,关注日本政府是否就对华磋商零成果作出回应,以及对华依赖型产业的股价波动
11月20日,关注自民党是否启动安保文件修改讨论与公开进展
11月21日,关注四川舰后续试验的计划是否发布,以及地区媒体的跟进报道
时间表不长,却足以检验理性是否仍然占上风
技术在进步,立场在绷紧,经济在提醒
把争议拉回规则,减少将国内法置于国际法之上的冲动,可能是避免误判的第一步
真正要看的是,日本是否愿意把争议拉回规则之内,而中方是否继续用明确红线与技术进步来稳住局面
这两个动作如果同时发生,东亚的天空就会安静许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