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解放军进行了一次统一大整编,将众多野战部队按区域划分为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四大野战军。
次年1月,中央考虑到东北野战军已经入关、平津战役即将结束,各部将会有新的作战任务,再按地域来命名明显有些不合适,便再次进行整编,按照数字顺序定为第一至第四野战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次变动华北都未能列于其中,即在官方层面,从来没有过“第五野战军”这个说法。规范来讲,华北的野战部队其实是华北军区所辖的三个野战兵团。
这就很奇怪,西北只有两个兵团,华北无论兵力、管辖区域、财政情况等方面都胜之,为何西北能成立野战军,华北却没有呢?
![]()
一、华北无,晋察冀却有
华北的主要前身为晋察冀,在野战军相关事宜上,华北比较“落后”,晋察冀却很前卫,其不仅成立过,还一次成立两个。
1945年8月11日,中央发布《关于日本投降后我党任务的决定》,要求各大根据地应迅速集中武装力量,准备改造成正规兵团,脱离分散游击的状态。并提出正规兵团的兵力数量应占到武装人员总数的五分之三到三分之二。
这其实就是鼓励各个地区组建野战军,为即将到来的正规化战争做准备。在此指示下,晋绥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等纷纷成立,而晋察冀更显突出,一次就成立了俩。
晋察冀第一野战军下辖冀察纵队、晋察纵队、冀中纵队、冀晋纵队,司令员由聂荣臻担任。
晋察冀第二野战军下辖第一纵队、热辽、冀东、冀察、冀晋和冀中纵队,司令员由萧克担任。
![]()
作为抗战时期的模范根据地,晋察冀确实兵力雄厚,但这两个野战军却有很多奇怪的地方,最严重的是其并未形成统一指挥机构。
第一野战军是聂帅和军区机关领导,第二野战军是萧克、程子华、罗瑞卿指挥。但在两个野战军之上,还有晋察冀来统一管辖。
这就意味着,晋察冀的地方武装与野战部队并未分开,野战军跟军区的训练、保障、后勤等仍在一块。如此,实际作战时,必然会有重叠,影响到野战军的效率。
或许晋察冀高层也感觉既然没有实质改变,就无需多设一层机关,仅仅一个多月后,晋察冀两个野战军都被撤销,部队由军区直接指挥。
1946年6月,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晋察冀再次成立野战军,萧克出任司令员,下辖一、二、三、四这四个纵队。
![]()
然而,这次组建时间也不长,接连几次被傅作义击败后,晋察冀野战军番号撤销,部队还是由军区直接指挥。
后来朱老总来到晋察冀整顿,认为晋察冀陷入被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兵力未集中,统筹方面有很大问题。因此力主再次组建野战军,由杨得志出任司令员。
不得不说,老总就是老总,经过整训后的晋察冀野战军实力得到质的飞跃,通过清风店、石家庄等战役重获战场主动权,逐步占据上风。
1948年5月,晋察冀军区与留守的晋冀鲁豫军区合编为华北军区,晋察冀野战军未能顺势转为华北野战军,从此番号消失,三个野战兵团还是直接受华北军区指挥。
若说实力,华北还是能成立野战军的,为何却没这样做呢?
![]()
二、华北未成立野战军的四大原因
追根溯源,华北(晋察冀)没能将野战军延续下去,还是被抗战结束时的裁军给伤了元气。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曾约定裁军,在1946年初签署了《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军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要求国民党部队缩编为90个师,我方部队缩编为18个师,其余武装人员一律撤裁。
国民党钻了漏洞,《方案》只约定是90个师的编制,却并未约束1个师的规模,所以他们就专门裁去“杂牌”,大部分中央嫡系则将“军”改为“整编师”,实际战斗力没有下降。
我党这边也看出蒋介石没有和平的诚意,因此大部分根据地没有严格裁军,只是复员老弱、减去冗余机关,训练战备丝毫没有落下,唯有晋察冀是个例外。
中央在1946年3月向各大解放区下达命令:“第一期于三个月内精简三分之一,第二期再精简三分之一,除东北及热河外,其他地区如数复员。”
![]()
出于和平大意,中央必须要表这个态,但各战略区负责人跟国民党打了这么多年仗,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去做出反应,比如华中粟裕就一直在努力招兵,后来战争爆发就能及时发起反击。
而晋察冀一把手聂帅对局面过于乐观,真真正正做到了裁军三分之一,原先的9个纵队只剩4个,32万武装人员仅留20万左右。
结果呢,1946年6月国民党就发动了解放战争,聂帅在短短三个月里裁得又快又猛,导致大同集宁战役、张家口战役都无法组织充足的兵力,憾以失败告终。
高手过招,一步之差就会步步受制,因为裁军太猛,晋察冀长期都在傅作义手上吃亏,使得迅速歼敌、大量爆兵的情况都未出现,也就是华北无法成立野战军的源头了。
![]()
另外,晋察冀在抗战时期为了生存遗留下的历史问题,也是主因之一。朱老总前去晋察冀整顿时,就用一句话指出了弊端:吃饭的人多,打仗的人少。
华北地区多平原,日寇侵华时可以倚仗机械化长驱直入,位于一线的晋察冀根据地很难阻挡。为了生存,我方指战员只能选择化整为零,与日寇周旋的同时伺机发展壮大。
但这样一来,晋察冀八路军就习惯了游击,思维、作战方式等方面会逐渐固化,等解放战争转变为大兵团正规战时,就很难第一时间适应。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晋察冀在抗战期间各单位都比较分散,这样能避免被“一锅端”。而这些分散的单位在编制方面可没有落下,一些小股部队都有自己的后勤部,这是为了提供伙食、医疗、运送、训练等方面的保障,拥有这一套体系,只要不是被敌人全歼,那就还有再建的机会。
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支军队也是如此。多出这么多后勤人员,势必要压缩一线战斗人员的配比,真遇到大规模作战,先天就吃了亏。这也是朱老总所说的“吃饭的人多,打仗的人少”。
![]()
此外,华北没能组建野战军还跟自己没有主力部队有关。想成为野战军,必须要有强力兵团,想成为强力兵团,必须要有主力军,华北(晋察冀)很难挑出这样一个主力军。
晋察冀的发展离不开两个人——聂帅、杨成武,但客观来讲,这对开国将帅更擅长于建设发展,而非军事指挥。他们很难像其余野战军那样帅、将、兵逐次培养,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就较难提高。
纵观晋察冀能打的将领,当以杨得志、郭天民、郑维山为先。可杨得志是晋冀鲁豫来的,且老部队很快被调回晋冀鲁豫,没有趁手的部队;
郭天民因张家口失利顶撞上级,被调到二线军区当司令员,无法带主力纵队,后来干脆安排去配合刘邓作战了;
郑维山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二线军区,还是朱老总来整训后才开始担任三纵司令员。这个时间已经很晚,部队的作风、行为方式等,在杨成武手下大概已定型,很难再发生质的变化。
![]()
最后就是整体的战略目标已发生改变。在华北军区组建之际,中央驻地已转移到了西柏坡,如此一来聂帅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毛主席等首脑的安全,以及将来接管大城市的建设问题。
平津战役结束后,中央就开始筹备新中国成立的相关事宜,由于平津地区国民党还遗留了很多特务、破坏分子,必须有一支部队在此确保局势稳定。
1948年12月,平津前线司令部成立,聂帅兼任了平津区卫戍司令,后来北平的城市接管、肃清特务等工作,主要也是华北军区在负责。
1949年6月,华北20兵团进驻天津市,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是聂帅,接受检阅的部队也大多来自于华北。1950年11月,以原第20兵团机关为基础,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领导机构。
从这些方面来看,整编野战军之时,中央就已经做了长远规划。将来会让华北军区肩负拱卫中央的重担,这也是华北没能成为第五野战军的一大原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