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4年国际金价40次刷新纪录,冲破每盎司2800美元大关,全年涨幅超27%创下14年之最,2025年初至今涨幅再超10%。
与金价疯狂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央行公开购金数据格外低调,2024年6-8月单月购入量均不足2.3吨。
但分析机构测算显示,中国实际购金规模可能是官方数据的10倍以上,法国兴业银行更是估算2024年中国总购金量或达250吨,占全球央行购金需求的三分之一。
这场动静悬殊的隐秘购金,除了去美元化的深层逻辑,还暗藏着怎样的市场布局与战略考量?
![]()
中国购金规模
中国实际购金规模与官方数据的巨大差距,并不是市场凭空猜测,而是有多重数据与产业链事实支撑。
作为全球最大黄金生产国,2024年中国原料产金377.24吨,加上156.86吨进口原料产金,全国总产金量达534.11吨,充足的国内产能让中国无需依赖公开进口即可补充储备。
关键是购金主体远不止央行,外汇管理局、主权财富基金等机构的持仓无需及时披露,而民间投资需求同样火爆,2024年国内金条及金币消费达373.13吨,同比增长24.54%,黄金ETF持仓更是激增86.66%。
上海黄金交易所的数据更能佐证市场热度,2024年其全部黄金品种成交额达34.65万亿元,同比暴涨86.65%,这些数据都暗示着购金规模的真实性。
![]()
中国为何要选择如此低调的购金模式,而非公开增持?
答案既藏着市场智慧,也有着现实考量,公开大规模购金极易引发市场提前炒作,推高收购成本,1999年英国公开抛售黄金导致金价暴跌的教训,至今仍是各国央行的警示。
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去美元化浪潮中,隐秘购金能避免与美国政府产生直接摩擦,这也是全球央行的共同选择:如今仅三分之一的官方购金行为被披露,而四年前这一比例高达90%。
中国的低调更有额外优势,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的“直通车”政策已经打通国内产业链与国际金库的衔接,149公斤标准金锭可直接运抵国际板仓库,运输效率提升50%以上,2025年相关业务规模预计超100亿元。
加上保税黄金不设存储期限的政策支持,中国既能便捷囤积黄金,又能避开国际市场的过度关注。
![]()
全球央行为何集体掀起购金潮,去美元化的紧迫性究竟来自何处?
这背后是对美元信用体系的深层担忧,美国国债规模已经达2024年GDP的1.27倍,庞大的债务与持续的财政赤字,让全球对美元长期购买力充满疑虑。
而美元霸权的松动已经出现端倪,金砖国家持续推进本币合作,中法完成液化天然气人民币结算,中巴西签署本币清算安排,越来越多国家开始摆脱对美元的依赖,黄金作为无信用风险的最终支付手段,自然成为储备多元化的核心选择。
数据显示,全球央行已经连续三年购金超1000吨,2024年全球黄金总需求达4974吨创历史纪录,95%的受访央行计划继续增持黄金。
中国目前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比例仅8.89%,远低于美国的74.97%和全球15%的平均水平,如此大的提升空间,让这场隐秘购金更具战略纵深。
![]()
但中国的布局不止于自身储备,还在推动怎样的国际金融新生态?
中国正以黄金为纽带,构建新型国际储备体系,柬埔寨已经同意将用人民币购买的黄金存入上海黄金交易所深圳金库,而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已经覆盖16个国家和地区。
2024年前10个月成交额达3.67万亿元,从上海进出口的保税黄金占全国三分之二。
这意味着“上海金”的国际定价权正在提升,越来越多国家可通过人民币参与黄金交易与存储。
国内产业链的支撑更让这一体系底气十足,2024年中国大型黄金集团境外矿山产量同比增长19.14%,从生产、加工到交易、存储的全链条优势,让中国在全球黄金市场的话语权持续增强。
![]()
这种“黄金+人民币”的组合,既为人民币国际化筑牢信用基础,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摆脱美元依赖的新选择。
中国的隐秘购金,是全球去美元化浪潮中的理性布局,更是推进金融多元化的主动作为。
从国内产业链协同到国际市场布局,从官方储备优化到民间需求释放,这场行动既顺应了全球金融变革趋势,也彰显了中国维护金融安全的智慧。
随着多极化货币体系加速形成,黄金将继续成为国家信用的重要支撑,而中国的探索也将为全球金融稳定注入更多正能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