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夺回台湾,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费解的谜题:这个目标在“反清复明”的政权,为何始终蜷缩在台湾西部不足1500平方公里的平原上,连中部山脉都不敢逾越?
![]()
要知道,巅峰时候台湾全岛人数25万,汉人占比超7成,为什么不去扩张领土,甘心做“西部诸侯”和偏安一隅呢?今天,本文就从地理、人口和战略来解读明郑政权的三大困局,决定了难以扩张统一全岛,22年就被清军平定了。
一 明末清初台湾生存环境之恶劣
1 郑氏家族的崛起与反清复明活动
在明末郑成功的郑氏家族崛起,源于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在福建闽南海域建立了庞大的商船队,凭借明朝朝廷的庇护,控制了东南亚沿海一带的贸易。
在1646年,郑芝龙投降清朝之后,儿子郑成功继续以厦门、金门为基地从事反清复明活动。但在1659年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看到精锐部队已经损失殆尽,粮草断绝,唯一选择就是东渡台湾海峡,夺取被荷兰人占据38年的台湾岛。
![]()
当时,郑成功是看中台湾岛的蔗糖、硫磺等资源,乃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再加上台湾海峡天险,可以阻拦清军水师的进攻,乃理想的反清复明基地。
2 台湾海峡的凶险与移民困境
然而,郑成功在反清复明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台湾海峡的地理条件。
在古代,台湾地理条件是比想象严苛。要知道,台湾海峡南北长约400公里,最窄处约130公里,虽看似不远,但横亘其间的“黑水沟”(即澎湖水道),水深流急,海水颜色如墨,海流时速超3节。古代的帆船如果没有顺风相助,偏离航道,如同飘零的落叶,极易被强劲的海流卷走,卷进深海葬身鱼腹丧命或者迷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同时,在台湾海峡的太平洋黑潮(西太平洋暖流)流速强劲,湍急的海水成为一道极难跨越的险阻,使得在海上难以横渡抵达台湾。
![]()
所以,在古代航海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台湾海峡海域的凶险,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大陆向台湾的移民规模和频率。后来,郑成功颁布《谕台湾安民示》强制移民时,福建本地百姓对居住在台湾都是心惊胆跳。因为当时人人皆知,去台湾的移民船,十艘出海,六艘沉没,三艘到岸,还有一艘没出发就被吓得返航——这就是古代台湾流行“十去,六死,三留,一回头”传说的缘由。
3 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开发情况
在17世纪以前,台湾岛上的居民以众多土著部落为主,这些部落民众主要靠着原始社会的渔猎、采集和简单的农业为生,存在如“大肚王国”这一类超越一般部落规模的原土著住民政权。
荷兰殖民统治台湾的时候,仅仅在台南沿海此修建热兰遮城、普罗民遮城等据点,形成初步的农业与城市基础,郑成功收复后可直接继续使用,省去开发的成本;但当时台湾的中部、东部和西部都没开发。
![]()
4 明郑政权对台湾的占领
郑成功占领台湾后,把荷兰占据的赤崁地方改名为“东都明京”,就是今天的台南,建立承天府为最高行政机构;当时,明郑政权在台湾的管辖范围是非常有限,如:
核心区域:以今天的台南为中心,涵盖嘉南平原至高雄一带区域。
行政建制:郑成功在台南建立最高行政机构“承天府”,下辖“天兴”“万年”这两个县,管辖范围其实很小——北到今天的盐水溪,南到二仁溪,往东超不过新化丘陵,差不多就是现在台南到高雄的一小块区域,面积还不到台湾岛的一个零头。
面积估算:约1500平方公里,不到台湾总面积的4.2%。
![]()
当郑成功不久暴毙之后,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管理的台湾明郑政权,统治范围主要集中在台湾西部沿海平原,北起基隆、南至恒春,包括澎湖列岛,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仅占台湾岛的40%。
当时,台湾中部横亘着中央山脉、玉山山脉,东部则被原始森林覆盖,西部平原尚未完全开发。因此台湾的广大的东部纵谷、中央山脉、恒春半岛及北部淡水、基隆等地,仍居住着平埔族、泰雅、布农、排湾等原土著民族。
二 据守西部沿海:不是不想扩,是客观条件不允许
当时明郑政权只能占据台湾的台南一带,为什么不扩张呢?是客观条件不允许:
![]()
1 地理死局:中央山脉是过不去的'天然长城'"
当时,台湾中部是中央山脉,平均海拔超2000米,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东部和西部也都是原始森林,可谓是地形险峻、交通闭塞,无道路可通,军队难以深入,在古代的农业社会是缺乏大规模开发的技术条件。
明郑军队曾尝试翻越中央山脉,却因瘴气、断路损失过半。所以,对于明郑政权来说,台湾的中央山脉是过不去的“天然长城”。
2 人口死局:20万人要守岛,还要反清
地理的天险,已经让明郑政权在台湾的扩张可谓举步维艰。但最致命的是,明郑政权缺乏人口资源和劳动力,稀缺的人口连“填”满台湾西部平原的人都不够。所以,明郑政权的人口短板,这也限制了人口规模扩大,自然缺乏开发台湾的人力资源。
![]()
网络一些流传“郑成功带数十万军民入台”,纯属数据的夸大,真实数据令人唏嘘:
1661年郑成功率军登陆时,随行军民约2.5万人(含士兵、家属、工匠),加上荷兰统治时期遗留的汉人,总人口不足 5 万。
之后,郑成功为了解决台湾劳动力稀缺的问题,在福建颁布了《谕台湾安民示》,强制迁移福建沿海数万百姓赴台湾屯垦。
![]()
随后的十余年,在明郑政权的反清复明旗帜下,陆续有福建闽南的漳州、泉州一带,以及广东的百姓、溃散明军家属来台湾,总数估计在12万至18万人之间,这些人口主要就集中在台湾西部沿海,总数仍不足20万。
而且,这些闽粤移民大多数来自于战乱地区,资源匮乏,携带的农具、种子有限,再加上台湾西部的沼泽地密布,开垦进度缓慢。到郑经统治末期,台湾人口约12-15万,汉人与原住民各占一半,90% 以上的汉人集中在台南核心区,北部基隆、淡水等地仅 1-2 万人,根本没有足够人力向台湾的内陆拓殖。
据《福建通志》与荷兰档案交叉印证,1683年明郑投降前夕,在台汉人总数未超过20万。
全岛总人口约25万–30万,其中汉族占比70%-75%,原始土著部落居民占据总人口数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可以看到,人口的稀少,远不足支撑明郑政权对台湾全岛的统治。
![]()
对比同期的清朝,全国人口逾亿,福建一省已超千万。因此,在台湾的明郑政权可谓是“孤岛寡民”,资源极度匮乏。
3 战略困境
再加上明郑政权的目标,就是把台湾定为“反清复明”的基地,并不是开疆拓土。因此,明郑 3 万常备军里,一半守澎湖防清军登陆,一半在西部屯田种粮,根本抽不出人去翻山开拓领土。
值得一提的是,明郑政权虽仅偏居台湾西部,却将中原的行政体系、农耕技术和儒家文化带到台湾——陈永华建立的台湾第一座文庙,让孔孟之道在宝岛生根发芽。明郑政权在台湾迁移汉族文化,使得中原文化在台湾延续,加速了台湾与中原大陆的融合,证明台湾从来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郑成功“复台开台”的功绩,也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
![]()
结语
因此,由于明郑政权的地理、人口和战略困境,决定了只能盘踞在台湾西部,也就是今天台南一小块地方,难以扩大,在二十年后最终被清军平定。明郑政权虽然最终未能实现反清复明的目标,但它在台湾的开发和建设方面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不过,20万人的台湾明郑政权能对抗上亿人口的清朝,能支撑22年绝非偶然。当时,台湾的明郑政权如何靠蔗糖贸易打破清军封锁?如何在台湾土著部落的博弈中站稳脚跟和发展?3万大军如何做到“屯田御敌两不误”?关注我,下一篇揭秘不足 20 万 的明郑政权在台湾生存22年的“生存智慧”,小诸侯如何对抗强大的中央政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