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
娇艳欲滴的小番茄。
![]()
体验采摘乐趣。本报记者 李飞 王志强摄
□钱玺勇 田聪 本报记者 李飞 王志强
初冬,延寿县寒意渐深。走进寿山乡三星村的果蔬智能温室大棚,暖意袭人、绿意盎然,自是另一番天地。阳光滤过棚膜,绿叶掩映间,一串串小番茄或如红玛瑙、或似黄琥珀,晶莹剔透、饱满诱人,勾起采摘者“一亲芳泽”的念想。
短短两年间,这4栋果蔬智能温室大棚抵御了冬日的严寒,点亮了村民们的增收梦想,酿就了这方水土的甜蜜“柿”业。
乡村振兴,寿山乡党委不盲目跟风、不急功近利,而是沉下心,摸清家底、找准路径。通过走访外地市场,反复分析研判,他们立足本地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村民具备种植基础等优势,决定建设果蔬智能温室大棚,突破发展瓶颈。
方向明确,行动迅速。在政策支持下,总投资300万元、使用面积3000平方米的4栋大棚拔地而起,成为延寿县唯一的果蔬智能温室大棚项目。创新机制,村里推出“承包经营”模式,构建起“支部引领、承包带动、农户参与”的发展格局。“这样既保障村集体有稳定租金收入,也调动了承包户的积极性,还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三星村党支部书记刘义介绍,党支部全程参与规划,党员带头学技术、做示范,大家的精气神一下子迸发出来了。
据了解,自去年元旦前投产以来,这4栋果蔬智能温室大棚不仅激活了乡村就业潜力,更走出了一条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双赢之路。“两年间累计带动80余名村民灵活就业,村集体实现增收33万元。”刘义表示,未来将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定期组织农户观摩交流,推广“三星经验”。
掀开温室大棚的门帘,暖意裹挟着小番茄特有的清香迎面而来。“我们采用智能温控和水肥一体化系统,品质有保障。”延寿县瑞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德文一边介绍,一边俯身查看果实长势。藤蔓层叠,果实垂挂,目前大棚里不仅种植了“菇娘柿子”“玲珑柿子”等特色品种,还轮作黄瓜、豆角、小西瓜、小白菜等多种果蔬,吸引不少周边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
在这里,科技悄然改写了农业生产的“季节逻辑”。太阳能集热、自动灌溉与智能温控系统协同运行,构建起“一年三收”的高效种植模式。白天蓄热、夜间补温,精准灌溉、按需施肥,以及“错峰错时”上市策略加持,实现了新鲜果蔬全年不间断供应。相比“一年一茬”的传统种植方式,仅这一季的小番茄产量就提升了6000余斤。
“我们坚持全程绿色种植,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李德文介绍,温室大棚里常年采用粘虫板物理防虫,配合施用有机肥料,既保留了番茄的自然风味,也实现了对土地的长期养护。
品质是最有力的名片。“这里的番茄味道好,带孩子来采摘特别放心开心。”尚志市游客高女士一边采摘一边点赞。每逢周末,温室大棚里人头攒动、笑语盈盈。
“在这里务工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赚取收入,还能学习种植技术。”三星村村民李秋月告诉记者,今年她已在这里挣了一万多元,日子过得更加踏实、更有奔头。
“我们始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特色种植,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寿山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孔繁宇介绍,三星村的果蔬智能温室大棚正处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双赢”转变的关键阶段。“十五五”开局之年,寿山乡将着力优化种植结构与品种构成,在继续保留“菇娘柿子”“玲珑柿子”等传统优势品种的同时,积极引进更多高附加值果蔬新品;同步拓展多元销售渠道,开发“采摘+观光”“订制农业”等体验式项目,持续深化与电商平台的合作。
“我们的目标是将三星村果蔬智能温室大棚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标杆,让‘寿山小番茄’与延寿大米、延寿沙棘、延寿好鹅等特色农产品一起,共同擦亮延寿县绿色食品的金字招牌。”孔繁宇相信,小番茄以其纯正的“延寿味道”,必将在延寿“五色产业”的发展画卷上绘写最鲜艳、最甜蜜的一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