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是云南的标志性茶叶,它的魅力不仅在于口感,还在于独特的价值。与龙井、碧螺春这些“以新为贵”的茶叶不同,普洱茶的特点是“越陈越香”,年份越久,价值往往也越高。在拍卖市场上,陈年的普洱茶常常能拍出令人咋舌的高价,一饼上百万也并非罕见。
然而在几十年前,普洱茶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别说大部分中国人,就连云南本地人也不常喝。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点被广泛认知,也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
![]()
本书作者张静红出生于1975年,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的副教授,饮食和消费都是她的主要研究领域。她以西双版纳的产茶重镇——易武为田野调查点,以民族志的方式,记录了2007年茶叶价格大起大落中,茶农、茶商和消费者的众生相。她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述了普洱茶的历史,并深入剖析了普洱茶这一当代新神话的建构过程。本书正是基于她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
一、普洱茶的历史:
1. 普洱茶是一种用云南大叶种茶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一种后发酵茶。产地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沿岸,著名的产地有六大茶山,因在普洱府集散加工,而得名普洱茶。
2. 普洱茶过去的主要商贸路径:① 滇茶入藏 ② 贡茶入京③ 东南亚
二、从普通饮品到“能喝的古董” :
1. 台湾人邓时海出版《普洱茶》一书,被称为“普洱茶圣经”。“越陈越香”的概念由此渐渐深入人心,普洱茶由此获得投资价值。
![]()
2. 台湾人改变易武:
① 易武为六大茶山之一,同庆号等老字号的发源地,却在20世纪90年代没落,手工揉茶压茶的手艺也已中断了半个世纪。
② 台湾人在易武复兴手工制茶。相比大珠三角地区的人,他们更注重质量,也偏爱生茶,而非熟茶。
③ 易武私人做茶开始盛行,易武人泡茶、饮茶的方式也被台湾人重新塑造。
3. 自21世纪初,普洱茶逐渐取代铁观音,成为最受关注的茶。其背后是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消费者心态的转变:
![]()
① 经济发展的推动:温饱问题解决后,越陈越香的普洱茶成了老百姓的一种投资选择。
② 人们追求健康饮食,而普洱茶有诸多健康功效。
③ 普洱茶满足了人们复古的愿望,体现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
④ 普洱茶寓含了人们对本真性的追求。位于边远地的乡野茶山、代表着和都市喧器相对立的宁静、纯朴、慢和自然,是逃离过度发展的现代化的最佳方式。
此外,普洱茶的流行与云南打造“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个游文化大省”的目标相吻合,由此与茶马古道一起,成为云南自我推介的新名片,这也是普洱茶价格大涨的重要背景。
三、2007年的暴涨与崩盘:
1. 2007年3月中旬不到,较贵的毛茶就已经卖到了每公斤300元以上,比秋茶翻了一倍都不止。
2. 差价上涨的直接原因:
① 天气:2007年春天特别干旱,茶叶长得很慢,导致茶叶量稀缺。
② 游客:不懂讨价还价,反而哄抬了物价。
③ 大公司炒作:人为制造短缺。
![]()
④ 全民投机:茶叶资源有限,陡然之间收购大军却人数倍增,茶叶价格必然高涨。
3. 2007年春夏之交,当普洱茶价格到达一个巅峰时,突然出现滑坡。很多人被套牢。
四、狂热过后:
1. 随着2007年秋茶价格不再,处于普洱茶供应链末端的人们开始“自我拯救”,继续塑造着普洱茶的江湖。如,他们开始致力于生产高端茶,或坚持不打农药,保持小规模生产,把手里有的东西做好。
2. 2007年之后,普洱茶、尤其是大树普洱茶的价格有所回升,但离奇高涨的现象不复返。
3. 易武每个角落的变化都和茶叶有关
① 变有钱,家家盖了新房,买了好车。
② 富裕的代价:对小镇风貌的破坏,对茶山生态的破坏。
4. 本真的焦虑:造假的问题依旧存在,对百分百正宗普洱茶的找寻,是否已成为一种奢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