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渗透至经济社会各领域,催生出以数据驱动、智能主导为特征的新经济范式。其展现出的指数级驱动效应,远非传统技术的线性叠加所能比拟,它通过系统性重塑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治理模式,成为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源泉,也是我国在全球科技产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塑造新优势的战略支点。
“人工智能+”为经济增长注入澎湃动力
“人工智能+”的指数效应,其本质是数据、算法、算力等新型生产要素与传统要素在更高维度上的复杂协同与融合创新。这种融合通过赋能、优化、重构与创造,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形成叠加、倍增效应,共同构筑经济增长的强劲内生动力。
首先,重塑产业效能基石,夯实增长微观基础。在微观层面,“人工智能+”的核心作用在于引发一场深刻的“效率革命”,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一是驱动制造业迈向“智造”新范式。“人工智能+”正推动制造业超越自动化,进入以“感知、决策、执行”一体化为特征的智能化新阶段。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孪生技术,使得对生产全流程的仿真、优化与预测成为可能。实践证明,AI视觉检测系统可将漏检率降至近乎为零;AI算法优化全球供应链,能显著提升库存周转率、降低物流成本。这种从“制造”到“智造”的跃迁,正推动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持续向上攀升。二是引领农业生产实现“精准化”突破。AI技术正有效破解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将“经验依赖”转变为“数据驱动”。通过智能育种、遥感监测、精准灌溉等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在减少资源投入的同时提升土地产出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筑了坚实的“数字堤坝”。三是促进服务业向“个性化与普惠化”升级。在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AI正在重构服务供给模式。智能投顾拓宽了财富管理服务边界;AI辅助诊断系统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均质化水平;个性化学习平台为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提供了技术路径。这些应用在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消费增长点。
其次,催生新兴业态集群,拓展增长中观空间。从中观产业视角看,“人工智能+”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一股强大的产业生态“重构力量”,催生新的增长极。一是AI原生业态的爆发式增长。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核心,AIGC、AI编程助手、数字员工等“智能原生”新业态正重塑内容创作、软件开发与业务流程。这些业态并非对传统模式的改良,而是从技术底层生长出的全新生产力形态,构成了数字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预计将催生万亿级新市场。二是数据要素市场的价值深度激活。AI的蓬勃发展,使数据从静态记录转变为需要主动管理和交易的核心战略资源。专业化的数据服务产业链应运而生,国家级数据交易所的活跃标志着数据正加速从资源化向资产化迈进。高质量数据库的建设与开放,已成为提升国家AI竞争力的关键基础设施。三是智能算力基础设施的战略性拉动。AI对算力的巨大需求,使其成为像电力一样的基础性资源,直接拉动了从AI芯片到智算中心、高速网络的全产业链发展。“东数西算”工程旨在构建全国一体化的高效算力供给体系。算力租赁、模型即服务等新兴商业模式的出现,形成了“以建促用、以用带建”的良性循环。
最后,优化宏观治理效能,释放增长系统红利。在宏观层面,“人工智能+”通过赋能政府决策、强化风险防控和激发社会创新,系统性提升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和韧性。一是赋能宏观经济决策的科学化与前瞻化。AI能够对用电、交通等高频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构建起更为灵敏的经济“预报器”,为宏观调控提供精准依据,推动经济治理从“事后应对”向“事前预判、事中精准干预”转变。二是构建经济社会运行的“韧性防护网”。在金融、公共卫生、城市安全等领域,AI模型能够构建多层次、全周期的风险识别与处置体系。例如,AI可将金融欺诈交易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智能巡检使城市安全隐患排查效率倍增,显著增强了社会发展的韧性。三是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普惠生态。开源AI框架与工具的普及,极大地降低了技术创业门槛,使得创新力量向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开发者扩散。广泛的AI技能培训也在助力劳动力结构转型,为智能经济储备了宝贵的人力资本。
“人工智能+”赋能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立足优势,秉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守住底线、赋能发展”的原则,构建能充分激发其指数效应的政策生态。
第一,筑牢自主可控、先进适用的基础支撑体系。坚实的技术与设施根基,是“人工智能+”茁壮成长的土壤。一是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围绕AI框架、高端芯片、基础理论等薄弱环节,设立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推行“揭榜挂帅”机制,力争实现基础层技术的基本自主可控。同时,前瞻布局AI与量子计算、6G等前沿领域的交叉研究。二是构建全国一体化、绿色普惠的智能算力网络。完善“东数西算”工程的协同机制,推动算力资源高效调度。鼓励建设绿色低碳智算中心。探索建立面向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算力普惠供给机制,有效降低创新主体的算力使用成本。三是培育规范有序、高效流动的数据要素市场。加快建立政务数据、公共数据分级分类开放共享制度。支持建设高质量行业数据库,加快制定数据确权、交易、安全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培育专业化数据服务商,真正让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
第二,拓展深度融合、价值引领的应用场景空间。丰富的应用场景是技术迭代升级和价值实现的最终战场。一是实施“AI+”场景拓展的“筑巢引凤”计划。围绕制造业转型、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需求,定期发布一批标杆应用场景清单。通过“赛马”机制遴选最优解决方案,并对示范项目给予技改补贴或税收抵扣,重点支持中小企业进行AI改造。二是建立标杆案例“以点带面”的推广扩散机制。建立国家级最佳实践案例库,通过组织现场会、培训会等形式进行推广。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优先采购国产AI产品与解决方案,为新技术提供早期应用市场。三是培育开放协同、活力迸发的产业创新生态。加大对国内主导的开源社区支持力度。布局建设一批AI专业化孵化器,提供全链条服务。将AI通识教育和技能培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为智能经济时代培养“AI+X”复合型人才。
第三,构建安全可信、敏捷灵活的现代治理框架。发展与安全是一体之两翼,必须同步推进,确保“人工智能+”行稳致远。一是加快构建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专门立法,明确各方权责利。成立国家AI伦理委员会,划定技术研发应用的伦理“红线”。建立覆盖AI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测试与认证标准体系。二是探索实施敏捷灵活、风险分级的监管模式。针对AI技术迭代快的特点,建立适应性治理框架。在金融、医疗等特定领域试点“监管沙盒”,为创新提供安全试错空间。利用监管科技提升监管的精准性和效率。三是深度参与并积极引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合作。在联合国、G20等多边框架下,提出中国方案,推动形成广泛国际共识。在数据跨境、AI伦理等领域加强多边对话与合作,支持国内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我国在全球AI治理中的话语权。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政策仿真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