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运-8飞机的研制条件异常艰苦。当时汉中猫儿山中的陕飞厂(对外厂名叫国营劲松机械厂,代号182)尚在基建,并不具备生产条件。为了能让运-8飞机尽快上天,最初的厂房是职工们自己砍柴、搭草棚建造的临时车间。在寒冬中,没有窗户的厂房里,密封飞机气密舱所需的腻子布都被冻成了硬坨,无法施工。技术人员想出的办法是在厂房内搭起帐篷,点上木炭提升局部温度,才能让腻子布软化并使用。正因如此,运-8飞机被老一辈航空人自豪地称为 “草棚里飞出的金凤凰” 。
![]()
在设备极度匮乏的情况下,182厂陕飞人展现了惊人的创造力和自力更生的精神。例如,当时连一把像样的焊枪都没有,一位老师傅跑遍了汉中地区的十几个厂,终于借来一把旧焊枪。他们通过分解、测绘这把旧焊枪,自己画图,反复试验,最终仿制出了十几把焊枪。不仅找来了工具,大家还积极学习技术,很快连车间的铆工、文书都学会了使用焊枪。这种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劲头,是项目得以推进的重要保障。
![]()
在运-8气密型的研制攻坚阶段,为了确保飞机按时首飞,时任厂长严光明带上行李住在了部装厂房,与干部职工同吃同住,并肩作战。当时条件艰苦,甚至连行军床都不够,有些人只能找木板或草席铺在地上休息。这种争分夺秒、以厂为家的精神,后来被称为 “行军床”文-化,并在此后如空警-200等重大型号的研制中得到传承,成为一种象征奉献精神的文化符号。
![]()
1975年12月29日,在汉中城固柳林机场,运8原型机02架由张玉勤机组驾驶首飞成功。当天,许多参与制造的182厂职工都迫切希望能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在首飞当天骑着借来的自行车,在凛冽的寒风中骑行十几公里赶往城固柳林机场。当时大家的心情无比紧张,02架运8缓缓驶上跑道并平稳地拉起机头冲向蓝天,现场的干部职工“有的哭、有的笑、有的跳起来”,那种激动和自豪感终生难忘。
![]()
这些故事不仅是对一段峥嵘岁月的记录,更是“艰苦奋斗、激情超越”的航空报国精神的生动体现。
运8原型机02架首飞后,随即开始设计定型的试验、试飞工作。1976年9月25日,在陕西耀县的现航空工业强度所,运8原型机01架飞机成功完成全机悬空破坏静力试验。此后,陕西飞机厂先后完成了运8的强度、性能、操稳等数十项定型试验任务。
![]()
1976年5月,运8原型机02架交部队试飞试用,1979年4月完成设计定型试飞。1980年2月11日,国家批准运8设计定型,投入成批生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