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势丹黯然退场,新玛特悄然闭店,兴隆一百繁华散尽,就连商业巨头苏宁也曾摇摇欲坠,险些未能挺过这场寒冬……这座坐落于沈阳太原北街的大型商场,伴随着百年商贾之地太原街的起伏沉沦,愈发显得力不从心,在时代浪潮中艰难喘息。
近日,历经多次延期开业,原苏宁广场终于重整旗鼓,以“苏宁易购MAX店”的全新面貌重新亮相。然而,步入其中,仍能感受到一丝寒意——尽管部分商户装饰一新,但仍有部分商户档口尚未营业,商场内还有大片空置区域,灯光未能尽数点亮。此番开业,与其说是盛大重启,不如说是一次小心翼翼的试探,一次勉强的开业。
![]()
![]()
![]()
![]()
![]()
造成苏宁乃至整个太原街商圈陷入如此困境的原因错综复杂。
一方面,电商的迅猛崛起不可忽视,指尖轻点、万物到家的便捷,无情分流着实体商业的客流。
另一方面,更深层的原因或许在于太原街自身定位的模糊与失衡。对于每一位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的老沈阳人而言,目睹这片曾经辉煌的商业热土日渐沉寂,心中涌起的,何尝不是一声沉重的叹息?
曾几何时,我们流连于太原街的时间被不断压缩。与朋友相约的地点,不知不觉间,已更多地转向了中街的熙攘、奥莱的活力、万象城与万象汇的现代气息,或是龙湖天街吾悦广场的新潮体验。那个在记忆中灯火辉煌、摩肩接踵的太原街,渐渐被蒙上了萧瑟的薄纱,甚至在不经意间,滑向了被遗忘的边缘。
这些年来,网络上关乎太原街的讨论与文章并不鲜见,字里行间,最多的仍是深深的怀念与无奈的惋惜。
纵观太原街,尤其是北街的症结,很大程度上聚焦于那几座体量庞大却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巨无霸”商场。问题或许不在于商场太少,恰恰在于过于饱和、过于密集。当一条街道被少数几个巨型商业体完全占据,那些原本能带来烟火气与多样性的街边小店、特色底商便失去了生存空间,整条街的商业生态也因此失去了应有的层次与活力。
人们需要商场,但绝不需要一条街上雷同的十个商场。
如下图所示,在传统的太原街版图上,曾经容纳了近百家个性鲜明、热闹非凡的小型店铺,构成了一个充满市井生命力的商业网络。而如今,这种繁荣竟可以被简单地概括为仅由寥寥数个大型商场支撑的局面。
![]()
图片:昔日太原街
![]()
![]()
图片:今日太原街
当这些巨型商场提供的品牌、业态乃至消费体验都高度趋同时,消费者自然失去了在不同空间之间穿梭、探索的欲望。没有了个性化的吸引与流动的人潮,人气便如无源之水,难以汇聚,商业街的灵魂——那份鲜活与生动,也随之悄然消散。
面对困局,寻求破局之道成为必然。有网友建议,商场何不“拆墙”开源,将一部分临街空间改造为特色底商,引入精致小吃、创意工坊或设计师集合店,用久违的烟火气与独特网红体验重新吸引市民的脚步?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然而,太原街的复兴,或许远不止于物理空间的微调,更在于商业理念的焕新与街区灵魂的重塑。它需要从一座座孤立的“购物岛”,转变为一个融合购物、休闲、文化与社交的“漫步式”生活空间,甚至与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彼此融合。
关于这条承载了无数沈阳人记忆的百年老街,您又有哪些好的想法与建议呢?欢迎留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