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里投资报 |来源
锐声音 |栏目
11月17日,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在每周的宏观策略谈中,对2026年到2027年全球经济与中国宏观走势作出展望。
他认为,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会继续降息,先降到一个接近中性的水平,利率降到3%到3.25%之间,
之后进入一段时间的观望,跟机会主义式的管理通胀。
美国解决债务问题的路径,很接近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头些年,为了解决长期积累的债务采取高增长、高通胀的手段;
他们要“run economy hot”——就是让经济偏热一点来消化债务水平。
所以邢自强判断,明后两年在这几项因素的加持之下,较高的财政赤字、AI相关的投资大干快上,以及总体的消费韧性,
可能使美国经济明年上半年有温和放缓,但下半年之后逐渐修复,体现出韧性。
相比之下,美元虽面临压力,但因其他主要经济体表现疲软,美元指数或仍企稳,而人民币则有望对美元小幅升值。
针对中国,邢自强指出,2026年将是打破通缩的攻坚之年,2027年有望实现从通缩向低通胀过渡。
预计2026年实际GDP增长4.8%,名义GDP增长约4.1%,通缩幅度收窄;2027年名义GDP增速有望回升至4.8%。
政策层面,他预计中国将实施象征性降息10–20基点,并逐步加大财政支持。
此外,“十五五”规划将以科技为主线,兼顾消费与民生,推动社会保障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在房地产政策方面,他提出上、中、下三策,
其中以设立中国版“房利美”、通过财政贴息降低按揭利率的下策可行性最高,有望改善市场预期并助力房地产软着陆。
邢自强强调,随着政策共识逐步凝聚,2027年中国有望走出通缩,实现更加平衡的增长。
整理精选了邢自强分享的精华内容如下:
2026到2027年
是中国走出通缩的过渡期
围绕中国的情形,我想在这样的外部需求的铺垫之下,
在中美贸易博弈按下了暂停键的情况下,以及在2024年“924”之后,
朝着打破通缩迈出思维定式,迈出了一些步伐,但还在不断凝聚共识的过程中。
2026年到2027年,是中国从通缩迈向低通胀的过渡期,
特别是2026年,可能还是这三年攻坚战的最后一年。
具体到数字上,我们认为可能明年的实际GDP增长4.8%,但名义GDP增长会偏慢一点,大概是在4.1%左右。
也就是说这是连续第三年了,中国的名义GDP增长在4%出头。
也就是说2026年依然通缩,但幅度放缓;
到了2027年,我们预计GDP的实际增速略微放缓到4.6%,但更为平衡了。
尤其是“十五五”规划以科技为纲,兼顾消费这些框架的具体落地,对社会保障,对房地产一些政策具体的落实,
到了2027年,名义GDP增速率可能回升到4.8%。
物价指数,特别是GDP平减指数转正,实现走出通缩。
房地产改革
上、中、下策
那最后一块,就是从财政政策转向和房地产政策改革的角度,
是否能够把房地产去库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扩容,明确阶段性的目标和兜底的工具,
减少老百姓的预防性储蓄,以及大家对房地产的观望情绪。
在不同的政策场合,我们呼吁了房地产的上、中、下三策。
这三策的利弊,我们也有比较详尽的分析。
大家可能也听说过,上策就是中央出钱直接收购存量的商品房,改造成保障性住房。
好处是理论上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去减少库存,稳定价格的预期。
但这些执行难度,以及道德风险约束了上策短期出台的可能性。
中策,就是对优质房企和城投平台进行债务重组或者债转股。
也就是说不再是保项目,而是直接保主体。
难点就是怎么选?
选择救助对象会不会存在着国进民退,历史上这些企业是不是无序扩张过?
它的管理层,它的创始人是不是有一些有漏洞的行为。
对这种道德风险的追溯,可能也是限制当前出台这个政策的部分原因。
所以我们也提出了下策,就是通过财政贴息的按揭利率设立中国版的“房利美”。
中国大幅降息可能性偏低,
我们刚才预测了未来一年降息10到20个节点,部分原因是要金融稳定、保护息差,但是可以通过财政机制贴息按揭利率。
设立中国版的“房利美”,相对于上策和中策,这条在可行性上占优。
如果中国也采取财政贴息,大幅地降低按揭利率,
是有望使得在大中城市租金回报率逐渐优于按揭利率,大幅改善老百姓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
尽管这存在需要财政付出一些钱,有一些压力,但是也许做了两年、三年之后,整体房地产预期重燃。
这三项政策都在研讨之中,我觉得明年下半年还是有望出台的。
所以随着社会反馈的深化,不管是对于解决地方债问题,促进服务业消费的支持;
还是针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夯实,房地产的问题,可能会有进一步的凝聚共识,认知深化;
最终到2027年,整个政策的取向更为平衡,使得经济能打破通缩,GDP平减指数回归正值,整个名义GDP的增长回到接近5%,这是我们对未来两年的主要的定义。
未来两年美国经济
还是会比较有韧性
总的来讲,预期2026年和2027年,美国经济还是比较有韧性的。
特别是短期来讲,人工智能带动美国的投资,中长期来讲可能会释放出对生产率的带动,
所以,2026年和2027年美国经济还是保持了一定的韧性。
具体从季节性上来讲,2026年的上半年会略差一点。因为有一些今年政策的滞后扰动,就是说关税的调整,移民政策的收紧。
但是看明年的全年,靠与AI相关的投资来托底。可能上半年偏弱之后,下半年逐个季度美国经济也会修复。
到了2027年,可能美国的通胀也逐渐稳定了。
AI带动的生产率的提升更加显性化了,
使得它的经济在健康增长区间依然保持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水平。
货币政策方面,我们还是看美联储会继续降息,先降到一个接近中性的水平,
也就是把利率降到3%到3.25%之间,之后进入一段时间的观望跟机会主义式的管理通胀,看数据。
但总的来讲,大家也知道现在美联储的政策可能是更容易走向鸽派,而不是走向鹰派。
更何况明年还要面临美联储的换届,下一任主席的倾向可能更偏向于用货币政策来保增长。
这也符合我们对美国白宫行政当局和政策界对于化债思路的理解。
美国倾向通过降低利率
让经济偏热一点来化债
化债,就是美国也面临着过去这么多年政府赤字不断增长,积累的债务越来越高,树不能长到天上,那该怎么去化解呢?
美国显然走的是另外一条路,他是希望让经济偏热一点,利率偏低一点,靠增长来解决化债,
也就是以一个相对比较高的名义GDP的增长,高增长、中高水平的通胀来发展。
现在看起来政策也是如此,
导致美国来解决债务问题的路径,很接近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头些年,为了解决长期积累的战争债务采取的高增长、高通胀的手段。
当时美联储也是采取了主动介入,压低利率,
通过YCC(收益率曲线控制)来控制利率,让利率跌到二点几以下,尽管那时候通胀还比较高。
同样的,鼓励战后的投资重建,
通过一个较高的增长和较低的利率组合,实现了化解二战期间积累起来的巨额的政府债务。
现在看起来美国的政界采取的政策如出一辙,他们经常说要“run economy hot”——就是让经济偏热一点来消化债务水平。
全球资产配置顺序
大摩明确建议:2026年是风险资产的利好之年,尤其应做多股票。具体排序为:
美股 > 日股 > 欧股 > 新兴市场(含中国)
美股为何最受青睐?
- 盈利强劲:标普500在2025–2027年年化盈利增速预计达15%,远超日本(12%)、欧洲(5%)及新兴市场。
- 估值有支撑:当前前瞻市盈率约23倍,2026年底目标22倍。虽上行空间有限,但下行风险极低——历史表明,在降息+盈利显著高于均值(长期均值8%,2026年预期17%)环境下,估值具强韧性。
- 市场结构转变:从过去几年“少数AI巨头驱动”转向2026年“广谱普涨”。
日股与欧股逻辑
- 日本:再通胀叙事稳健 + 财政政策偏利好 + 美元走弱幅度小于预期(原预计3次降息,现调为2次),减轻日元升值压力,利好股市。
- 欧洲:超25%的企业收入来自美国市场,美国经济向好直接带动欧股。
新兴市场为何排最后?
并非基本面恶化,而是估值已“拉得比较满”。其中:
相对看好:印度、新加坡、沙特;
台湾:小幅低配(underweight);
- 中国:维持平配(equal weight)。
2025年中国股市表现优异:MSCI中国指数估值从不足10倍PE修复至13倍以上,涨幅超30%。但2026年更重“守成”。
- 盈利预期:大摩仅看6%增长(市场共识14%),主因通缩持续+电商价格战烧钱未止;
- 估值:13倍PE已接近五年均值+1标准差,“不贵也不便宜”;
- 目标价:MSCI中国指数2026年底看90点,上涨空间约3–4%;
- A股 vs 港股:12个月维度表现趋同。A股有“国家队”护盘,波动更小;港股联动美股,但受南下资金+外资回流支撑。
交易建议: 聚焦基本面与主题个股(如反内卷受益股); 关注每年3月、9月南下资金纳入窗口; “反内卷”是持续主线。
附件:相关具体问答
Q:为何2026年最青睐美国股票市场,其盈利和估值预期如何?
A:2026年最青睐美国股票市场的核心原因是其绝对上升空间最大,且盈利增长动能强劲。2025年至2027年,标普500指数年化盈利增长预计将达到15个百分点,在全球主要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远超欧洲市场5个百分点的年化增速,也高于日本日经指数12个百分点的年化增速。同时,2026年美国股市将从过去由少数AI相关大盘优质股带动的走势,转变为更为广谱的普涨行情。估值方面,目前标普500指数12个月前瞻性市盈率已接近23倍,预计2026年底将在该水平附近震荡,目标估值为22倍,估值上升空间有限,但大幅下调空间极小,主要得益于降息环境的支撑以及盈利增速显著高于8个百分点左右的历史长期平均水平(2026年预计盈利增长17个百分点)带来的估值支撑。
Q:2026年对日本、欧洲及新兴市场股票的配置逻辑是什么?
A:对日本股票市场看好,一方面是因为高市当选后推出的财政政策偏向利好,另一方面是其再通胀叙事逻辑稳步推进,同时美联储降息次数下调导致美元弱势幅度收窄,日元对美元升值规模缩小,减轻了对日本股市的利空影响,且日本经济与美国经济关联度高,美国经济的向好也将带动日本股市。欧洲股票市场排在新兴市场之前,核心原因是欧洲股市与美国经济关联紧密,斯托克欧洲指数超过25%的收入来自美国市场,美国经济的昂扬态势将为欧洲股市提供有力支撑。新兴市场股票配置优先级较低,并非源于基本面担忧,而是当前估值已相对较高,其中相对看好印度、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等市场,对中国台湾市场则小幅低配,同样基于估值偏高的考量。
Q:2026年中国股票市场的整体展望、盈利及估值预期如何?
A:2026年中国股票市场的核心目标是“保存胜利果实”,2025年中国股市表现亮眼,民生中国指数从2025年初不到10倍市盈率修复至13倍以上,估值修复幅度超过30%,同时完成了全球投资人的再教育,风险溢价和估值中枢均显著修复。2026年,民生中国指数估值预计将维持在当前水平,年底目标市盈率为12.7倍,估值支撑来自美联储进一步降息、全球资金增加中国配置及南下资金持续流入香港市场,但13倍左右的市盈率已接近过去五年历史均值的一个标准差,进一步大幅修复的挑战较大,需依赖房地产和消费领域更激进、广谱的刺激政策,以及中美关系相向而行的明确信号。盈利方面,2026年民生中国指数盈利增长预期为6个百分点,显著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14个百分点,主要基于对通缩持续的宏观判断,以及对互联网电商板块“烧钱大战”是否终结的谨慎态度,目前需等待电商企业明确年底及明年指引后再调整判断,民生中国指数2026年底目标价位为90,约有3至4个百分点的上升空间,略好于新兴市场-1个百分点左右的预期表现,但不足以支撑广谱性评级上调。
Q:2026年A股和港股的走势预期及核心影响因素是什么?
A:以12个月为维度,2026年底A股和港股的走势及收益表现将趋于一致,但短期可能出现不同步波动。港股与美国市场联动性更高,中美关系的相关干扰可能导致其波动率上升,但南下资金的持续流入和海外资金的支撑将为港股提供稳定力量。A股在离岸市场出现干扰和波动率增加时,保护性相对更强,且国家队可作为稳定市场的重要力量,这一优势是其他市场所不具备的。2025年上半年曾建议做多港股,6月中下旬起建议做多A股,9月后两者表现逐渐趋同,2026年这一趋同态势将持续。
Q:2026年中国股票市场的主要交易建议有哪些?
A:第一,2026年是基于基本面对个股和主题进行配置的大年,可关注相关中国推荐股票池及A股专属主题性推荐股票。第二,可关注技术性和策略性股票配置机会,例如每年3月、9月的南下资金纳入相2026年2至3月可重点关注新纳入股票的情况,该策略在2025年已取得较好效果。第三,“反内卷”将是持续的投资主题,相关受益股在2026年具备选择性配置价值。
Q:2026年储能行业及上游原材料市场的核心趋势是什么?
A:2026年储能行业将持续高增长,成为上游原材料市场的核心需求驱动力。电力市场改革允许电价交易形成波峰波谷价差,叠加内蒙、宁夏推出的容量电价补贴,使得内蒙地区储能项目IRR可达15%-20%,同时美国因担忧关税大量进口储能产品,共同推动储能行业需求爆发,目前储能产业链各环节(铜箔、铝箔、正极、负极、电池壳、电解液等)均已满产,86系列相关环节产能利用率从几个月前的50%-60%提升至100%,下游客户纷纷签订订单锁定2026年用量。根据调研数据,100G瓦时储能项目需消耗16万吨铝、6.5-7万吨电碳酸锂、6万吨铜,若2026年储能行业实现50%的中性增速,相关原材料供需基本平衡,若增速超过50%(乐观预期可达80%以上),则将进入紧缺状态,目前已有接近十个省份计划后续推出储能补贴政策,即使补贴标准低于内蒙、宁夏,也能实现约10%的IRR,将持续支撑行业投资意愿。上游原材料中,电解铝和铜在2026年将确定处于紧缺状态,印尼虽具备铝土矿和煤炭资源,且中国电解铝已达产能上限,但受中国2021年承诺不在海外建火电、不出口火电设备的碳中和政策限制,中国电解铝企业需依赖印尼本地合作伙伴建设电厂,而电厂建设周期长达18-24个月,导致印尼电解铝实际产量在2026-2027年非常有限,大量产能需到2028年后才能释放,进一步加剧2026年电解铝供应紧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