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是加拿大人,为什么要无私救助中国人?

分享至

说到白求恩,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

很多人应该都是通过毛主席的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才知道这个伟大人物的。

毛主席一生给别人写文章很少,外国人更少了,而白求恩就是其中之一,可见其之伟大。

对于白求恩,毛主席是这样评价的:

“白求恩同志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白求恩同志作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他的伟大国际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尤其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八个字,将白求恩一生的伟大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

那么,白求恩同志,为何要帮助我们呢?又对我国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从加拿大到延安

白求恩,全名亨利·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是加拿大著名的胸外科医生。

在医学领域,他发明改进了多种外科手术器械。

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移动输血队,发明了“前10分钟输血法”,把死亡率降了 30%。

在社会意识层面,他在目睹了经济大萧条时期社会的不公后,开始坚信社会化的医疗制度,并于1935年加入加拿大GC党。

在来我国之前,白求恩于1936年奔赴西班牙内战前线。

当时他主要支援共和执政者对抗佛朗哥法西斯势力,当西班牙共和执政者失败后,他将目光转向了东方。

1937年9月,他在美国胸外科年会上读到了《曼彻斯特卫报》的一则短讯:

南京沦陷,中国平民遭T杀,而整个华北没有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



那一刻,他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他彻夜未眠,他想起老师奥斯勒的训诫:“医生的职业,首先是R权职业。”

于是,他把手术刀理解为“移动的《R权宣言》”:谁最需要,就把它带到谁面前。

中国战场不仅缺少医疗器械,更缺少战地医生和医疗理念,那正是他所能提供、且必须提供的。

1938年3月,59岁的白求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中国,后来带着自制的移动X光机来到延安。

到了延安,贫瘠的环境直接让其傻眼了。他来时已经想过中国的医疗条件不好,没想到会差到这样的地步。

根据地没有医院,所谓的医院,就是些土窑洞、破庙、茅草房,手术台是门板,消毒锅是铁通,MZ药是按滴数着用。



为此,他的翻译不忍问道:“您放弃了蒙特利尔年薪 4000 加元的外科主任职位,来到这个连饭都吃不饱的战场,到底图什么?”

白求恩没有立刻回答,他蹲下身,用沾着碘酒的手指在黄土上画了一条歪歪扭扭的线,接着说道:

“我在这条线的那头看见了自己;我在这条线的这头,看见了需要被帮助的人。帮助的理由,就这么简单。”

在延安,白求恩目睹了那片贫瘠土地上蓬勃向上的生命:学生将延安视为“圣地麦加”,军民平等相待,人人勤奋向上。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