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在银登中心网站发布的一则转让公告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这则关于2025年第6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项目的公告,不仅揭示了银行业普遍面临的不良资产处置难题,更折射出民生银行在经营转型过程中的深层困境。
特殊条款背后的品牌危机
此次转让的不良资产包规模惊人——未偿本金24.47亿元、利息26.95亿元,合计51.42亿元,涉及近14.8万户借款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民生银行在转让条件中明确要求受让方"严禁暴力催收"、"不得委托有涉黑记录的机构清收",这种罕见的约束性条款直接指向该行长期存在的催收争议。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民生银行相关投诉高达5290条,其中大量涉及"第三方骚扰家人"、"高频电话催收"等暴力催收行为。这种负面形象已严重影响到银行声誉,此次在资产转让中特别强调合规催收,显示出民生银行试图重塑品牌形象的迫切性。有分析指出,这种"亡羊补牢"式的条款设置,实际上暴露出银行前期风控和贷后管理的系统性缺陷。 ![]()
不良资产的双重压力
民生银行当前正面临不良贷款的"双杀"局面。一方面,截至2025年九月末,全行贷款总额较上年末减少137.21亿元出现0.31%的负增长;另一方面,不良贷款总额却逆势攀升至658.57亿元,不良率微增至1.48%。更值得警惕的是,可疑类贷款同比激增21.21%,损失类贷款增长10.76%,显示资产质量持续承压。
从行业分布看,房地产、制造业及商务服务业构成公司类不良贷款的"重灾区",三大行业占比超过70%。这反映出民生银行在行业周期判断和客户选择上的失误,尤其是对房地产行业的过度暴露,在行业调整期付出了沉重代价。
财务表现的结构性矛盾
2025年前三季度的财务数据揭示了更深层的矛盾:在营业收入实现6.74%增长的同时,净利润却下滑6.38%。关键症结在于信用减值损失同比暴增28.16%,达到401.65亿元,直接吞噬了利润空间。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凸显出银行在风险定价和成本控制上的失衡。
值得注意的是,该行加权平均逾期天数已达1856天(约5年),说明大量不良贷款实际上已形成"僵尸资产"。通过批量转让虽能短期出清风险,但24.47亿元本金对应26.95亿元利息的结构,反映出高利率产品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这种业务模式可持续性存疑。
转型之路任重道远
民生银行此次资产转让可以视为风险出清的必要举措,但根本问题在于经营模式的转型。从投诉数据看,信用卡业务的高风险特征与银行管理能力的不匹配,暴露出粗放增长模式的弊端。未来需要构建更精细化的风险管理体系,特别是在贷前审批、利率定价、贷后管理等方面实现全流程优化。
当前银行业普遍面临息差收窄、风险暴露的双重挑战,民生银行的案例具有典型意义。如何在保持业务增长的同时守住风险底线,如何平衡短期利润与长期品牌价值,将成为决定其转型成败的关键。此次51亿不良资产的处置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借此契机实现业务模式的重构与升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