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暖光映霜鬓,岁月写尽人间实
作者:阅塑
今日的乌鲁木齐,虽阳光明媚,寒风还是冷飕飕的。我们老年大学学员,迎着寒风去瑞和养老院开展“夕阳相会,温暖同行”爱心公益活动。
在瑞和养老院里,两种岁月撞了个满怀——一种在红绸福灯下的笑,一种在祥和雨露的静。
红色物业宝合居老年大学与瑞和养老院的联袂汇演,恰似一把火种,点燃了一场无关于老的欢歌盛宴,整个厅堂热情洋溢。当第一个节目“三句半《三了歌》”一登场,台下便炸开了锅,表演者是八十四岁的段奶奶等三人,诙谐的台词逗得全场捧腹。“吃了喝了乐了,日子美了;唱了跳了笑了,心态年轻了”,接地气的话语道出了老年生活的幸福真谛,台下的老人们笑得前仰后合,眼角的皱纹里都盛满了欢喜。掌声、欢呼声交织成一片沸腾的海洋,哪里还有半分暮年的沉寂,脸上的笑容比春日的花还要灿烂。
豫剧《花木兰》选段一开口,便惊四座。表演者身姿挺拔,水袖翻飞。
![]()
紧接着,《新疆是个好地方》的欢快旋律响起,身着艳丽艾德莱斯绸服饰的老人们翩翩起舞。当京剧《智取威虎山》的经典唱腔响起,时光仿佛瞬间倒流。表演者韵味悠长的唱腔,勾起了老人们深埋心底的青涩回忆,不少人跟着轻声哼唱,手指在膝盖上打着节拍。随后的《经典红歌》联唱更是将氛围推向高潮,台上舞姿轻快,台下歌声嘹亮,老人们人手一个拍手器,跟着节奏使劲地摇晃,“啪啪”声与歌声共振,老人们挥动手臂,身体随着旋律晃动,眼神明亮,姿态昂扬,哪里还有半分老的痕迹?他们仿佛回到了热血沸腾的青年时代,在歌声中重温着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
这场盛宴,无关年龄,只关乎热爱。台上台下的老人们,用歌声与笑容证明,岁月可以染白头发,却带不走心中的热忱,只要心怀热爱,每个日子都能活得像年轻时一样热烈滚烫。
看着眼前这群活力四射的老人,谁能想到,就在不远处同一片屋檐下,时光却展现着它另一副残酷的面孔。在那里,一位瘫痪的老人正仰卧于床榻,她的世界极小,小到只剩下头顶那块苍白的天花板,与窗外隐约传来的、属于别人的热闹,与自己毫不相关。
![]()
老人睁着双眼,眼球浑浊得像蒙了层化不开的厚雾,曾经必是明眸善睐,如今却只剩一片死寂的茫然,连转动一下都显得格外费力,让人望着便忍不住心生怜惜。有护工凑过去轻声问她高寿,她缓缓抬眼,目光呆滞地黏在护工脸上,嘴角翕动了许久,喉咙里只挤出几声沙哑的气音,半天也吐不出一个完整的字,最终只能无力地垂落眼帘,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就在这份触目惊心的悲凉里,温暖的照顾却从未缺席。护工轻轻为她调整枕头,动作轻柔得像怕惊扰了她的呼吸,
我忽然懂了,这屋里的暖,从不是“回避凉”,而是“带着凉去暖”。就像李商隐写“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近黄昏”又如何?有人在黄昏里舞,有人在黄昏里安,有人替你记得“你多大了”,有人陪你把“吃喝拉撒”过成有温度的日子。
![]()
同是晚岁,有人在舞里追光,有人在静里等暖。这才懂苏轼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从不是戏文里的感慨,是眼前这屋的“合”与那床的“离”,是笑里的暖与静里的凉,拧成的人生实相。
白居易写“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们年轻时追的“热烈”“璀璨”,到最后,都要落进“有人递杯热水”“有人搀扶一把”的寻常里。望着那些曾扎根新疆的老人——他们曾扛着锄头垦冻土,曾把青春种在戈壁,如今有人在舞里扬袖,有人在床榻数光,可无论哪种姿态,都是岁月写的注脚:你我终将从“拿得起”的少年,走到“需人扶”的晚岁,从“记得自己几岁”的清明,走到“把岁月交给他人”的温柔。
![]()
从养老院出来,热闹与孤寂的对峙,残酷与温柔的交织,狠狠撕扯着人心。一边是歌舞声里焕发的青春,一边是床榻上被岁月困住的身躯;一边是尽情燃烧的生命力,一边是连表达都成奢望的沉寂。可正是这份矛盾的拉扯,更让人读懂:人生下半场不是唱“晚岁胜春朝”,是看见床榻的静,轮椅的沉,是懂了“岁月从不是一路向上的歌,是有起有落的诗”,生命的归途或许有千万种模样,既有热烈绽放的光彩,也有静默沉潜的苍凉,而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照顾与温柔,便是能抵御这份苍凉的、最动人的力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