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的汽车圈舆论场,被小米创始人雷军的三条微博搅得波澜四起。不是发布SU7的交付进展,不是官宣电池技术的重大突破,这位以“善于利用社交网络”著称的企业家,偏偏在“汽车安全与颜值”这个敏感话题上反复发声,硬生生把自己推到了社交舆论漩涡的中心。
![]()
事情的起因不算复杂。雷军在微博上翻出了去年4月的一段旧采访,针对自己当时“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这一表述公开发问:“这和‘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矛盾吗?”紧接着他又补充,自己当时提到“轮毂最难设计”的说法,也被外界过度解读。在后续回复网友评论时,雷军更是直接针锋相对,字里行间都透着对舆论质疑的回应姿态。
明眼人都能看出,雷军的核心诉求是“澄清误会”,预设的议题是“厘清设计与安全的辩证关系”。站在企业创始人的角度,面对外界对产品理念的曲解,站出来发声似乎合情合理。但熟悉社交网络传播规律的人都清楚,这种自证清白式的发声,往往会掉进舆论的陷阱——大众对争议事件的关注,从来都不是为了厘清逻辑,而是为了寻找情绪出口。
果不其然,雷军的微博发出后,舆论完全没按他的预设方向发展。
网友的讨论焦点迅速从“设计与安全是否矛盾”,转移到“为何不优先强调安全”“过往言论是否存在冲突”等更具争议性的话题上。在微博热搜相关话题下,有网友翻出小米汽车此前的宣传物料,质疑其重颜值轻安全的宣传倾向。
原本的澄清声明,反倒变成了新一轮口碑争议的导火索,这恐怕是雷军始料未及的。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想雷军一定会听从刘慈欣的建议:不要回应,不要回应,不要回应!
这段时间,我接受多家媒体采访,就此舆情谈了几点看法,今天也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01
一次失败的“议题设置”
从营销学角度来看,雷军的做法属于典型的“议题设置”,但却是一次应用失当的案例。
中国人民大学的传媒课程中,曾专门讲解过“议题设置理论”的核心逻辑。有效的议题引导,需要借助第三方力量,而非争议主体亲自下场。
具体到小米的这次事件,更稳妥的做法应该是让行业专家、汽车评测机构或是资深车主先抛出“安全与设计如何兼顾”的话题,引发行业内的理性讨论,之后小米再以技术提供者的身份,发布SU7在安全设计上的具体案例,这样既能传递核心信息,又能避免创始人陷入舆论争议。但雷军选择亲自下场,等于把自己变成了舆论靶心,完全违背了议题设置的基本技巧。
更值得深思的是,雷军作为深耕科技行业多年的企业家,本该对社交网络的舆论特性了如指掌。当下的互联网环境,早已不是“摆事实讲道理”就能引导舆论的时代,而是“情绪优先于逻辑”的传播场域。
近期董宇辉与李阳英语的争议,以及飓风影视Tim的相亲争议,这些本不算重大的事件之所以能引发广泛讨论,核心就在于它们都成为了网友的情绪宣泄载体。
PS:现在的舆情环境,对不同观点的容忍度无法和十几年前相比,这是客观事实。
而雷军在此时选择谈论“安全与颜值”这种本身就存在解读空间的话题,无异于主动把靶子递到网友手中。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现在的网友流行网暴自己”。
尤其对小米汽车而言,当下的舆论环境本就对营销话题高度敏感。从SU7发布以来,小米汽车凭借高性价比收获了不少关注,但也始终伴随着“过度营销”“情怀绑架”的质疑声。在这种背景下,小米最需要的是用硬实力弱化营销争议,而不是在话术层面与网友纠缠。
如果雷军此次发布的是小米在电池热管理技术上的新突破,是SU7在碰撞测试中的具体数据,或是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升级成果,效果会截然不同。这些内容既能与小米此前强调的“安全高于一切”形成呼应,又能将舆论焦点引导到产品本身,既打动潜在消费者,又能堵住质疑者的嘴,远比陷入“颜值和安全哪个更重要”的话术争议靠谱得多。
02
汽车安全和颜值本不冲突
其实回归话题本身,汽车的安全与颜值从来都不是对立关系。
放眼全球汽车市场,以安全著称的沃尔沃,旗下车型的设计感一直备受认可。奔驰、宝马等豪华品牌,更是将安全性能与外观设计做到了完美融合。
沃尔沃从经典的XC90到后来的新款S90,其雷神之锤大灯与维京之斧尾灯形成强烈视觉标识,流畅的车身线条兼顾空气动力学与美学表达,而这些设计并非单纯为了好看。圆润的车头轮廓能降低行人碰撞伤害,倾斜角度经过精密计算的A柱既保证视野通透,又强化了车身刚性,将安全理念融入设计细节,让“安全即优雅”成为现实。
宝马新世代车型则采用极简先锋设计语言,封闭式双肾格栅与细长犀利的天使眼大灯很有辨识感,短前悬、长轴距的比例搭配溜背线条也很有设计感。这种设计,一方面既营造出未来感,同时又通过优化空气动力学降低风阻,提升高速行驶稳定性,兼顾了设计美学和安全需求。
安全是汽车的底线,颜值是产品的竞争力,这是所有车企都公认的基本逻辑。
雷军想要传递的“安全与设计可以兼顾”的理念本身没有问题,但问题出在发声的时机、身份和方式上。作为小米汽车的核心代言人,他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被放大解读,在舆论敏感期谈论模糊话题,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极高的行为。
03
雷军和小米再次成长的契机
回顾小米的发展历程,雷军向来以“起晚了但时机正合适”著称,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家电,每一次战略布局都很晚,但似乎都踩准了行业风口。但在汽车这个全新赛道上,除了技术研发和产品打磨,舆论管理同样是必修课。
此次微博争议给小米和雷军提了个醒,汽车行业的舆论逻辑远比手机复杂,消费者对安全的敏感度,远高于对性价比的关注。创始人的个人发声,必须与企业的产品策略、舆论需求同频,否则再聪明的企业家,也可能在社交舆论场中栽跟头。
对雷军而言,此次争议并非无法挽回。与其在微博上与网友争论是否被断章取义,不如用实际行动回应质疑,尽快发布诸如SU7的详细安全测试报告,公开核心安全技术的研发细节,让产品实力成为最好的舆论公关。同时,在遵照法律法规前提下,公布此前几起安全事故的调查细节。毕竟对汽车企业来说,再多的话术澄清,都不如“碰撞测试全G”“电池针刺不起火”这样的硬数据有说服力。
小米汽车的征程才刚刚开始,一次舆论争议或许也是成长的契机。希望雷军和他的新公关团队能从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在专注技术创新的同时,读懂汽车行业的舆论密码。
毕竟,真正能赢得市场的,还是“既安全又好看”的产品,而不是越解释越混乱的微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