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刚出的民调真的挺有意思,说他们对中国的好感度只剩19%,创了历史新低。
可我问了身边几个00后朋友,他们对此倒很淡定,一脸茫然表示:“这事儿跟咱有关系吗?”
看着如今中国青年对韩国的态度,说白了,早就从当年的“狂热追捧”,变成了“懒得在意”。
那么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
从“追着韩流跑”到“国货香到爆”,也就十年功夫
作为一名90后老阿姨,还记得十年前的校园究竟有多“韩”。
女生宿舍墙上海报全是韩剧欧巴,男生穿的卫衣印着韩文,连食堂大妈都知道“啤酒配炸鸡”是潮流。
那时候抢韩国欧巴的演唱会门票,得提前三天蹲网吧,手速慢一点就只能看别人晒票根。
但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再看我国的校园,“韩”已经屈指可数,甚至难以找到。
![]()
比如我那上大学的表妹,她的化妆台上压根就没韩国货了。
毕竟国产化妆品品牌早已今非昔比,干嘛还要花那冤枉钱买韩货。
而且电商数据摆着呢,韩国护肤品销量增速都跌成负数了,而咱们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飙到60%以上,这就是最实在的投票。
不光是护肤品,衣服也是如此,以前省吃俭用买件韩国潮牌,觉得特有面子。
但现在李宁的科技面料比韩货耐穿得多,安踏的设计更是登上了国际舞台。
我表妹说她们宿舍集体穿国潮,“又舒服又好看,比韩国代购香多了”,这话绝对代表了现在年轻人的心态。
![]()
韩流滤镜碎了,韩国只是个普通邻居
此外,以前韩剧把韩国拍得跟童话王国似的,街道干净,人人精致。
可现在短一刷,韩国的真实样子全露出来了。
一盒草莓卖70块,烤肉人均几百,职场人天天加班到深夜,物价比我们的贵,甚至压力还更大。
我有个去韩国交换的同学,回来吐槽说“明洞还没我家楼下商圈好逛”。
![]()
这话真不夸张,现在咱们国内的商场,吃喝玩乐啥都有,科技感还强。
五一假期出境游榜单里,韩国排到第八名开外,年轻人宁愿去新疆看雪山,去云南逛古镇,也不想再去韩国打卡那些“网红景点”了。
文化上更是如此,以前《来自星星的你》火到全民追剧,现在谁还追着韩剧哭?
《琅琊榜》的权谋比韩剧狗血爱情有深度,《三体》的特效让韩国科幻剧望尘莫及,《脱口秀大会》的吐槽比韩国综艺更戳心。
不是韩流不行了,是咱们的文化供给越来越强,年轻人的选择多了,自然就不稀罕了。
![]()
19%的好感度?中国青年真的不在乎
韩国民调说对中国好感度19%,年轻人负面看法高达72%,可这又能怎么样呢?
萨德事件、限韩令那些破事,早就让中国青年看清了韩国的摇摆。
现在大家根本不会因为一份民调就生气,更不会像以前那样去争论“该不该哈韩”。
这种不在乎,其实是自信的表现。
咱们的芯片产量一年增长40%,电动车技术世界领先,空间站都建成了,年轻人的目光早就在这些大成就上了,哪有空去管韩国人怎么看我们?
![]()
就像我表弟说的:“他们好感度高不高,影响我用5G吗?影响我看国产剧吗?”
反而有意思的是,中国文化在韩国越来越火。
《哪吒2》在韩国预售票10分钟售罄,泡泡玛特在韩国营收增长475%,宋雨琦的中文口头禅在韩网成了热梗。
这种文化交流的不对称,恰恰说明咱们的软实力越来越强,而韩国的文化输出早就没了当年的优势。
![]()
不是我们冷漠,是我们真的长大了
有人说中国青年对韩国太冷漠,我不这么认为。
以前追捧韩流,是因为那时候我们的文化产业还不够强,需要外来文化填补空白。
现在我们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好了,自然就把目光收回来了,这不是冷漠,是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