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i自然全媒体)
11月11日,“雪龙2”号驶出龙目海峡,继续向南。上午8点,甲板之下,机器轰鸣,集控室里的白班机工和电机员们正在分配工作任务。
如果说驾驶室是“雪龙2”号的大脑,那集控室就是“她”的“心脏”。“集控室是对机舱设备集中监控的枢纽,机舱中所有设备的运行情况都会显示在集控室的电子屏幕上,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便会自动报警。”轮机长李文明介绍道。
集控室和设备舱分离,甲板下方是设备舱。设备舱共4层,舱内机器密集、管路错综,对于不熟悉船舶结构的人来说,俨然一座迷宫。设备舱由轮机部负责,需要定期巡查与保养。一旦出现滴油、漏水等小问题,必须在监测仪器报警前将其解决,防患于未然。冰机间、前泵舱、下配电板间、吊舱间......沿着巡查路线,我跟随大管轮祖成弟穿行于设备舱之间。他一边走,一边不时地看看仪表,摸摸设备。“手一摸,基本就能判断温度是否正常。只要有2度以上的变化,我就能感知出来,就知道该重点关注了。”祖成弟说。
![]()
轮机员祖成弟在设备舱巡查。赵蕾摄
每台机器的功能不同,设备的正常温度随着环境温度和工作负荷的变化而变化。结合设备运行状态与船舶所在海域,轮机员心中自有一把“标尺”。多年积累的手感,让他们的手掌如同精准的温度计。除了温度,机器运行的震动声也是判断依据,每天听,稍有异常便能察觉。这样的巡查每1.5小时一次,一天共需15次。若是进入西风带后,这样的巡查还会视情增加。
“雪龙2”号一过赤道,舱内就开始闷热潮湿起来,设备舱里更是如此,连呼吸的空气都是烫的,噪声很大,普通人待上五分钟便难以忍受。一圈走下来,祖成弟已满头是汗,“现在条件好多了,集控室独立出来,部分设备舱还加装了空调,工作环境比以前舒适。”
机匠长汤建国是一名老船员,先后执行过27次南北极考察任务,经验丰富。这天,他走进集控室,神情凝重——原来前一晚甲板上一台冷藏集装箱突发故障。由于不是船载设备,机工们并不熟悉,只能尝试维修,虽暂时修复,汤建国仍是放心不下。这个集装箱装载的是运往中山站的物资,一旦集装箱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越冬队员的食品供应。集控室里,大家纷纷讨论:是制冷剂泄漏,还是传感器自身故障?说着说着,汤建国忽然茅塞顿开,拎起维修工具再次赶往现场。远航途中,船舶可能遇到各种突发问题。远离陆地、没有外援,船员们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
![]()
汤建国、许凯在维修冷藏集装箱。赵蕾摄
轮机部的机工个个“身怀绝技”,可常年漂泊在海上,日常生活技能却难免生疏。就在这次出发前,汤建国的父亲生病,他请假回家探望。知道父亲爱吃饺子,他就一边看视频一边学,花了4个小时,包出270多个饺子,分装冷冻,希望父亲随时能吃上。船员们长期远离祖国与亲人,总有一份亏欠之情藏在心中,而家人也早已习惯他们每一个节日的缺席。祖成弟的姐姐常说:“没关系,你什么时候回来,咱家就什么时候过年。”正是家人的这份理解与支持,他们才能安心工作在万里之外。
“雪龙2”号轮机部共有15人,其中8人执行过5次以上的南北极考察任务。他们亲历了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不断发展,也将个人成长融入其中。多年历练,从青年到中年,他们中的不少人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肩负起“传帮带”的使命。本次考察任务中,轮机部有4名新人加入,最年轻的仅21岁。
大海为证,青春作答。一代代极地工作者辛勤付出、顽强拼搏,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着自己的青春。正如轮机长李文明所说:“机器的轰鸣,就是我青春的旋律。”
特派记者:赵蕾
新媒体编辑:刘川 王欣宇(见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