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X主任开完会后,在我办公室门口排队等领导办事。闲聊间,他说的一番话,恰似一块巨石砸进了吉尔格朗河平静的水面,激起层层涟漪。
到底是什么话,竟有这般重磅威力?
他说:“每个月工资一到账,我第一件事就是全额转给在内地跟女婿一起打拼的女儿,就想让她少吃点苦。”
办公室里的小年轻们听罢连连惊叹,满是羡慕地嚷嚷:“为啥我没有这样的爹!”
可他们不知道,X主任已近耳顺之年,眼看就要退休。事业走到顶峰的他,月薪过万,却选择把工资悉数交给女儿,老两口全靠基金、股票的收益过日子。
这让小年轻们艳羡的“宠女日常”,却让我这个奔五的中年人鼻头一酸——或许,只有我们这些70、80后父母,才能读懂这份“宠女”背后藏着的无奈与心酸。
我们这两代人,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长在改革浪潮之中,从小就被“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深植于心。
自己省吃俭用、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从幼儿园的高价学费,到小学、高中的各类补习班,再到大学的生活费,二十多年来,孩子的教育支出像一座大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
70后尚且稍微可以缓一缓,但到了我们80后这代,又赶上二胎开放,养育老大的重担还没卸下,养育二胎的苦日子便又重演。
原以为把老大送进大学,等他毕业、就业,家里的负担就能稍稍减轻。可X主任的一席话,却像一盆冷水,把我彻底浇醒。
如今的就业环境,早已不是我们当年“毕业分配”“双向选择”那般简单。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年年攀升,“毕业即失业”成了不少年轻人的常态;就算侥幸找到工作,起薪低、压力大、不稳定也成了普遍现象。
就像我家侄子,大学毕业后不愿回新疆,在家休整了一段时间,执意要去内地闯荡。我忍不住琢磨:万一我家儿子将来毕业也不愿回来,就算在三四线城市找份普通工作,月薪几千块,除去房租、通勤、吃饭,基本就是月光。遇上加班、生病,怕是还得向家里伸手。
我和爱人的薪酬,在同龄人中不算顶尖,但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即便如此,房贷要还、保险要交、车子要养、二胎要照顾,哪一项都不轻松。
而现在,我们又多了一份顾虑:不得不匀出一部分收入,补贴儿子毕业后的生活。供完上学供上班,不知不觉成了我们这两代父母的“第二份事业”。
我们这代人,上有年迈父母要赡养,下有成年子女要扶持,中间还有房贷、车贷压身。明明自己的生活早已一地鸡毛,却还要在孩子面前强装坚强。
一遍遍告诉他们“别怕,有爸妈在”。我们不是不想“自私”一点,只是为人父母,总想着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看着孩子在陌生的城市里打拼,挤在逼仄的出租屋,吃着廉价的外卖,我们心疼啊。
小年轻们羡慕有这样的父母,可他们不知道,这份“闯荡的底气”背后,是父母一辈子的省吃俭用,是一辈子的默默付出。70、80后的我们,尝尽了生活的苦,却只想把甜留给孩子。
只愿孩子们能读懂父母的不易,在打拼的路上多一份踏实,少一份抱怨;也愿这个社会能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让他们能早日独当一面。这样,我们这些父母,才能真正卸下重担,安心安享晚年。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