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印象里,孟加拉国就是“洪水多、贫困多、人口多”的代名词。国土面积只有14.8万平方公里,却住着超过1.7亿人,人均耕地少得可怜,这样的国家是怎么没饿垮,反而悄悄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呢?
![]()
一、看似“人满为患”的土地,其实被三条大河疯狂“加持”
孟加拉国国土面积约14.8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是两个半浙江,或者不到四分之一的日本。
但人口却高达1.76亿左右(2025年估算),人口密度超过1100人/平方公里,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大国之一。
![]()
按常理,这样的人地比很容易走向长期粮食依赖进口的道路。但孟加拉国粮食结构以大米为主,官方数据显示,本世纪以来其粮食自给率基本维持在90%以上,有些年份甚至略有盈余。
这听起来有点“开挂”,关键在于它站在了地球上最夸张的冲积平原之一。
孟加拉国80%以上的国土是河流冲积平原。恒河、贾木纳河和梅克纳河在这里交汇,形成了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三角洲系统。
![]()
每年夏季,喜马拉雅山融雪加上季风降雨,将巨量泥沙和养分从上游往下冲,沉积在孟加拉国境内的平原上。
这意味着孟加拉国有一块“会自己续命”的耕地:土壤长期得到新鲜淤泥补给,富含氮、磷、钾等养分;洪水退去之后,留下一层新的肥土,让很多地方几百年种田不怎么“种瘦地”。
别的地方农田用久了要施肥、轮作,不然会“种虚”;孟加拉国每年洪水都在帮它免费翻地、换土。
![]()
当然,洪水也带来巨灾风险。
1970年的博拉飓风,叠加风暴潮,在孟加拉湾一带造成约30万人死亡,被认为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热带气旋之一。还有1998年的严重洪水,超过2/3的国土被淹,损失惨重。
![]()
可是从农业角度看,这种周期性的水患和泥沙补给,反而是维持高产稻田系统的“残酷恩赐”。
上天给了孟加拉国一块高肥力、可更新、适合水稻种植的天然温床。如果换一块类似人口密度、但缺乏这样冲积平原支撑的地区,要做到它现在的粮食自给水平,难度会高得多。
二、“绿革命”落地:从一季稻到三季稻,硬是把土地挤干了
地理条件再好,只种一季稻也养不住1.7亿人。
真正把潜力榨干的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绿革命”,尤其是高产水稻品种+化肥+灌溉体系的组合。
![]()
1960年左右,孟加拉国单产水平很低,每公顷稻谷产量大约在1吨左右,严重依赖国际粮援。
到了2020年左右,官方统计显示,稻谷单产已经提升到4.5~5吨/公顷。60年间增产4倍,这中间既有育种,也是硬生生用“科技+投入”堆出来的。
核心方法有3个:
一是推广高产杂交稻和半矮秆品种。这些品种抗倒伏、施肥反应强,亩产可以轻松过500公斤。
![]()
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在孟加拉国长期工作,多款高产稻种在那里做中试和推广。1971年孟加拉国独立时,改良稻种覆盖率不足20%;到21世纪初,这个比例已经超过70%。
二是扩大灌溉面积。
孟加拉国雨季水多,旱季却也可能“望天收”。
通过小型机井、浅管井、电动抽水机等方式,全国水稻灌溉面积从1970年不到50万公顷增长到如今的500万公顷以上。
![]()
这给了当地农民从“一年一季”改成“一年两季甚至三季”的机会。在某些条件较好的地区,一年可以种三季水稻:旱季灌溉稻、早稻、主季雨养稻,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土地几乎不休息。
三是化肥和农药的“密集投入”。
化肥施用量,从1970年不到10公斤/公顷,增加到现在的300公斤/公顷以上。
这直接将产量推上了一个台阶,但也带来了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粮食产量的确上去了。
孟加拉国农业部的数据表明,水稻总产量从上世纪70年代的不到1100万吨,增长到近年的3600万吨左右,大致翻了三倍多。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国家可以从“严重依赖外援”转变为“基本自给,个别年份有余粮出口”的关键。
![]()
你可以把孟加拉国看成是“绿革命样板间”:把水稻种植技术能用的工具几乎都用了一遍,地不够用,就多种几季,人太多,就提高单产。
这条路虽然粗糙、环境代价不小,但在“先活下来”的前提下,它确实有效。
三、不是只有种田:服装厂、海外汇款,也在喂饱这个国家
很多人想到“养活1.7亿人”,脑子里冒出来的是“粮食够不够吃”。
但现代国家里,“养活”还包括能不能进口必须的粮食和食品,能不能让老百姓买得起吃的。这一层,孟加拉国靠的是“拿布料换粮食”的模式。
![]()
孟加拉国是世界第二大成衣出口国,仅次于中国。
2022财年,其服装出口额超过420亿美元,占全国外汇收入的80%左右。你在欧美品牌商场里看到的“Made in Bangladesh”标签,撑起了这个国家的大部分贸易顺差。
![]()
这些钱,除了进口能源、机械、原材料外,还有一部分直接用来进口粮食,平衡国内供需。
另外,海外劳务输出也是一块大头。
中东国家、大量海工项目、海外建筑工地,都能看到孟加拉工人的身影。
据世界银行数据,孟加拉国每年收到的海外汇款超过200亿美元,是全球主要的劳务输出大国之一。
![]()
这些汇款直接改善了很多农村家庭的现金收入,让他们在粮价波动时不至于被饿到。
当国内农业生产做到“基本够吃”,再加上服装业和劳务带来的外汇收入,国家就有空间在极端年份大量进口大米和小麦调节。
哪怕某一年洪水严重,稻田减产,只要港口不断粮,城市和乡村的市场里就不会出现大面积断供。
你可以对比一下同样人口密度高、又没有强势出口产业支撑的国家或地区,它们往往在粮食波动年份更脆弱。
孟加拉国经济规模不大,2023年人均GDP只有2500美元出头,但它的服装业集群和海外劳务出口,硬是撑起了一条“用布料和人力去换粮食安全”的路子。
四、高密度下的脆弱平衡:被挤出来的每一口饭,都有隐性代价
当然,故事不会只有“逆袭励志”的一面。
高人口密度+极端开发土地,让孟加拉国的粮食安全建立在一套比较脆弱的平衡上。
![]()
第一个是环境压力。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加上频繁耕种,使得部分地区土壤质量在下降,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问题逐渐显现。
有研究指出,孟加拉国一些地区地下水砷污染严重,和过度抽取井水、含砷地层暴露有关,这既影响饮水安全,也对农业系统产生长远影响。
![]()
还有就是气候变化叠加风险。孟加拉国位于低洼三角洲,IPCC的气候模型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上升0.5~1米,将淹没其17%左右的国土,可能影响数千万人的居住和耕地。
这意味着,就算现在勉强做到了“养得起1.7亿人”,未来几十年内,如果全球减排不力,哪怕孟加拉国自己再努力,局面也会变得越来越紧。
最后是结构性贫困。宏观上看,粮食产量够了;微观上看,仍有大量家庭处在“有米吃,但吃不饱、吃不好”的状态。
![]()
世界粮农组织曾评估,孟加拉国不同年份,营养不良人口比例在11%~15%之间波动。也就是说,平均意义上的“养活”,和“每一个人都吃饱吃好”,中间还有一大段路。
但即便如此,把时间轴拉长来看,从上世纪70年代一个被认为“长期依赖粮援、可能爆发大饥荒”的国家,走到今天基本实现粮食自给,这一串变化本身,已经说明了它在“有限土地+高人口压强”下,确实拼出了一条路。
写在最后
孟加拉国能在14万平方公里的地盘上勉强养活1.7亿人,一半靠的是三条大河带来的天然底子,另一半靠的是几十年农业技术和出口产业拼出来的空间。
![]()
它证明了一件事:即使在人地矛盾极端尖锐的地方,只要抓住合适的产业和技术,也能把“挤不出路”的局面,硬挤出一条缝。
但这条路是高风险、脆弱的平衡,一旦外部气候和全球贸易环境剧烈变化,它也是最先被推向风口浪尖的那一批国家之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