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新高校热搜”里,新型研究型大学不是靠噱头冲榜,也不是靠概念炒作吸睛,而是靠一种近乎豪横的投入、一种对前沿科研的执着追求,以及一种把高端人才往校园里“猛灌”的决心。而2025年的中国高教版图上,有一所学校的名字正在变得越来越亮,它的崛起速度甚至让很多人来不及反应——大湾区大学,在这里,你能切身感受到什么叫“学校在拼命长大,学术在用力生长”。
![]()
今年秋季,大湾区大学又完成了一次令同行侧目的扩编。10位PI整装入列,其中既有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特任教授,也有来自英国班戈大学的高级讲师;既有科研界的硬核学者,也有来自华为的高级技术专家、来自国际脑科学前沿的博士后、来自腾讯音乐与华为的工程师型学者……他们的流动方向只有一个:奔向湾大。这支新鲜却强势的队伍里,金显庆成为长聘副教授,何健飞、牛艳辉担任产业教授,万宗祺、朱令纬、鞠曜隆等人担任助理教授。他们的加入不仅是一份名单,更是一条清晰信号: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构建一支“国际水准的PI军团”。
更夸张的是,这已经不是湾大第一次“上大分”。今年春天,14位重量级PI已经提前到岗;而在这之前,学校本身就坐拥10位院士、近百名国家级人才。这样的阵容放在国内高校中,都能直接跻身“顶配梯队”。而当你把它放在一所刚刚成立一年的学校身上看时,那种冲击感几乎是“失速式的增长”。甚至可以说,湾大不是在“补齐师资”,而是在“超配未来”。
![]()
而师资强不强,对学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就是“你能在什么水平的环境里被锻造”。大湾区大学首届师生比高达惊人的3:1。对比很多综合性高校动辄18:1、20:1的数字,这种近乎“私人订制式”的培养让人意识到:湾大正在重建大学教育的标准,它不追求规模,而追求质量,不追求数量,而追求深度。你能想象一个本科生在大一就能参与院士课题组吗?能想象科研训练不是“看学长做”,而是“教授直接带”吗?能想象固定科研讨论、跨院交叉项目、工程化产线实践成为日常吗?在湾大,这不是“特供待遇”,这是基本操作。
更重要的是,湾大并不是单纯堆砌师资,它真正的底气来自对未来产业方向的精准判断。从人工智能大模型到智慧城市系统,从类脑智能到先进计算,湾大不是跟在产业后面走,而是主动站在行业最前沿,真正意义上,做到“科研为未来服务,人才为未来准备”。
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湾大并不是因为一纸聘书,而是因为它给了“做难事、做新事”的土壤,它愿意为科研投入、为学科拼命、为学生打造一个几乎无可比拟的学习生态。在这里,你能看到一个中国新一代大学应有的模样:敏锐、开放、投入、有野心,敢想也敢干。
![]()
当其他高校还在规划未来五年时,湾大已经用两季完成别人五年的引进体量。当很多人还在把“高水平大学建设”写在文件里时,湾大已经把PI请到教室、把产业导师请进实验室、把科研成果推向产线、把学生送进世界级的项目现场。
这就是大湾区大学,一所不仅在成长,更在加速成长的大学;一所不等学生追赶,而是主动把学生推向更远处的大学;一所正在以惊人的方式改变广东、改变湾区、甚至改变中国高教生态的大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