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演进、国家战略步步提速的时代,真正能在创新赛道上跑赢未来的大学,不是口号响亮的那一个,而是在青年人的手里、在实验室的灯光下、在一次次科研突破中,把“可能”变成“现实”的那一个。而上海理工大学,就是这样一所用成果说话、用实践育人、用创新点亮时代的大学。
![]()
如果你走进上理工,你会很快发现这里的“双创故事”不是墙上的展板,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真实案例。比如轰动全国的“红袖刀”项目——由一支跨学科学生团队打造的全球首创“肺癌无创治疗外科手术刀”,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上一举夺金。项目耗时八年打磨,从导师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生团队的创新突破,从一项理念成长为柔性冷刀系统,为肿瘤无创治疗打开全新可能。它不仅是医学工程领域的重大进展,更是上理工“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标志性成就。
这样的成果不是偶然,而是学校长期坚持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必然结果。在上理工,学生被鼓励跨学科组队,用工科思维解决现实难题,用科学精神检验每一项设想。从科研项目课程到专业导师制,从实验基地到行业共建平台,学校构建起覆盖全部学院的科创生态,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践中长本领、在创新里见真章。
![]()
在这里,创新不仅服务科技前沿,也服务乡村振兴和国家发展大局。上理工助农“巾帼团队”为解决果蔬滞销问题,历经百余次调研、实验与设备改进,自主研发出“VF真空低温油炸机”,让新鲜果蔬化身营养脆片,显著提升附加值。她们凭此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银奖,更把技术应用到全国68个市县的扶贫工作中,相关技术获得9项专利和67项软件著作权。这是科技,也是温度;是知识,也是担当。
在科研上,学生同样能走得很远。材化学院本科生常淑月,从大三起就在导师启发下提出新型“猪鼻子”纳米纤维结构,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两篇,获得保研浙江大学的资格。她并非个例,而是上理工科研育人的一个缩影——本科生也可以站上学术前沿,也可以成为“被世界看见”的年轻科学家。
![]()
上海理工大学不是把“创新”写进宣传册,而是把创新写进学生的未来。这里的每一间实验室、每一项科研成果、每一次竞赛突破、每一项创业成功,都在说明同一件事:这是一所能让年轻人长成“更好的自己”的大学,你很难在校园里找到“只是学习”的学生——他们在竞赛、实验室、产业实践基地和真实工程项目中完成蜕变,用实力证明上理工不仅教你知识,更带你创造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