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纪大了,还需要注意这事?”几年前,王大妈还是社区舞蹈队的领舞,每天清晨带着姐妹们跳广场舞,活力十足。谁知有一天老伴早逝,她偶然结识了一位年纪相仿的男士,情感骤生。
几个月后,例行体检,王大妈被医生“请进了小屋”,才得知自己感染了HIV。“怎么可能呢,我都快65岁了!”王大妈一脸茫然,内心充满困惑与恐惧。
类似的故事正在中老年人中悄然发生,你以为艾滋病“只找年轻人”?事实恰恰相反。
![]()
国家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报告HIV感染病例中,60岁以上人群占比高达19.2%,创历史新高。越来越多老人卷入艾滋漩涡,他们的故事鲜有人愿意细听。
两位60+老人匿名讲述了他们的亲身经历,“为啥明明退休安度晚年,还会遭遇意想不到的疾病?”下文带你揭开中老年人感染HIV的隐秘真相,以及如何科学防护,让健康安全地陪伴每一位长者到老。
在很多人眼里,“艾滋病”一直和高危性行为、吸毒等字眼绑定,仿佛与中老年人无缘。
实际上,公开数据早已打破“年龄壁垒”,中国疾控中心近年报告,60岁及以上的HIV新发病例逐年上升,2023年较2015年增长幅度超过65%。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
中老年人晚年再婚或丧偶后建立新关系,往往对性安全缺乏警惕,使用安全套比例极低。王大爷直言:“那时候只觉得能有个伴,不会再想得太多,哪还顾得上这些。”
部分老年人缺乏艾滋病相关知识。2022年上海城区一项调查显示,仅有不到28%的老年受访者能正确说出HIV传播途径。社区宣教多侧重青壮年,忽略了老年人群。
部分老年人因私密、羞涩而不愿主动咨询或体检,更多感染者直到出现并发症才就诊,错过早期治疗时机。张阿姨回忆道:“我以为就是体虚,谁能想得到是这个病呢?”
随着老龄化和社会观念转变,老年群体的社交圈更广,婚恋活动明显增加,客观上提供了更多传播机会。医学专家提醒:一旦感染HIV,老年人基础免疫功能下降,病程发展更快,合并症风险也显著增加。
王大妈坦言,感染初期其实没有特别的症状,她甚至一度以为只是“上火”或“小感冒”。这种“无声无息”恰恰最危险:
HIV潜伏期可长达8-10年,但更年长者进展为艾滋病更快——中国老年新发病例平均由感染到发病的时间缩短至4.2年。
![]()
很多老年感染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研究显示患慢性病的艾滋病老人,感染2年内并发症发生率达43%以上。
长期带病状态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北京协和医院回顾性统计,60岁以上感染者中,约79%报告持续性乏力、食欲减退、反复发热等症状。常被误以为是正常衰老,导致漏诊。
某些老年患者,由于免疫力本就低下,感染HIV后的病死率是青壮年的2.3倍。不及时治疗还会加重抑郁、焦虑,影响家庭关系与社会融合。张阿姨坦言:“最难熬的,是心理上的压力——怕被亲人指责,甚至不敢和闺蜜聊天。”
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老人甚至在感染后,继续无知无防护地与他人密切接触,造成病毒传播的“隐秘链条”,影响更大范围。
面对中老年人艾滋病风险上涨,专家建议务实而理性的防控路径:
增强性安全意识,不因年纪大就放松警惕。即便再婚或有新伴侣,依然要坚持使用安全套。
![]()
老人婚恋家庭需坦诚沟通,主动参与社区或医院健康讲座。养成“有疑必问”“有症就查”的习惯,消除羞耻心理。
积极参加体检,将HIV等性传播疾病筛查纳入常规。北京协和医院建议,60岁以上人群每年一次血液筛查,有异常及时处理。
老年人要警惕陌生伴侣、高风险行为。无论通过旅行、婚介等渠道,均尽量避免过度轻信,保护好自身健康底线。
社区、子女亦应给予老人更多理解和尊重,用温和科学的方式引导防护知识普及。
社会决不能将老年艾滋患者“污名化”,而是帮助其正视和管理自身健康,坦然面对新生活。
![]()
回头来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感染HIV并非偶然。从生活习惯、心理压力到社会宣教的缺失,都存在提升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