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赵丹华
ⓒ 供图: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受访人物
![]()
赵丹华,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装备和出行方向负责人,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造型部负责人(固定研究员),湖南省交通工具工业设计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涵盖设计研究范式建构、交通工具造型语义认知、情感设计与智慧出行场景体验方法创新,长期致力于智能装备与交通工具领域的知识体系建设与设计方法论探索。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课题,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多次指导学生作品获得国内外设计竞赛大奖。
观点提纯
“未来设计师应当敢于用创意和技术回应时代命题,也敢于用温度为未来注脚。不仅是对技术变革带来挑战的回应,更是对感知深度、文化张力和生命可能性的主动探寻。”
《设计》:“感知与生成”作为2025年毕业设计主题,是否意味着今年更多聚焦“感知剥夺”(如算法茧房)或“过度生成”(如AIGC污染)等数字时代新问题?
赵丹华:“感知与生成”作为2025年毕业设计的主题,并不意味着学院将视线局限在数字时代“感知剥夺”或“过度生成”等现象的反思之中。相反,我们鼓励学生以更开放、包容和积极的视角,通过设计去重新发现人与技术、环境、社会之间的全新互动与共生关系。
从现场展品的内容不难看出,2025年学院毕业设计展的六大模块各自的成果,正是“感知与生成”主题的生动注脚。这一主题始终贯穿着“优化与重塑”“创造与融合”的主旨。在智慧健康模块,学生们探索如何用温柔而智慧的技术,聚焦人与环境的协调互动以及对未来生活方式的优化,体现的是设计运用智能技术对感知能力的增强而非剥夺。数据智能与服务设计也不是对数据的滥用或算法的简单堆砌,而是以数据为工具,擘画更智能与人性的服务与体验,展现出数据如何成为创新与关怀的起点。可持续生态设计的作品在重新思考设计与自然关系。数字文化创新的作品用数字上演历史,以沉浸式体验、增强现实、虚拟视觉等手法重构记忆中的文化意象,体现出新技术和新感知如何助力人文历史的再生与焕新。在智能出行和智能装备方向,关注的是如何以技术回应不同人群的多样需求,突破身体与能力的局限,让技术成为包容与赋能的工具,强调的是用户体验的细腻关怀,而不是简单地用算法替代人性化设计。即便在AIGC等前沿议题上,关注点也是“赋能创新”与“人机共创”,而不是对内容泛滥和环境污染的焦虑。设计的核心目标依然是赋予人更丰富、更深刻的能力,去感知世界和生成新的可能性。
未来设计师应当敢于用创意和技术回应时代命题,也敢于用温度为未来注脚。不仅是对技术变革带来挑战的回应,更是对感知深度、文化张力和生命可能性的主动探寻。“感知与生成”主题关注的,是感知的边界如何被拓展、生命体验如何在生成中不断被重塑。这一主题体现了我院毕业设计始终关注社会进步与人文关怀的理念。通过多元化的设计实践和深刻的设计思考,数字智能不应成为隔断人与世界的屏障,而是成为延展感官、激发想象、丰富体验的敏锐神经末梢。
![]()
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毕业设计作品《德赛西威AI-SPACE概念越野车设计》选题来源于德赛西威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的未来智慧出行(AI-Space)联合研究项目。作品以人工智能技术为驱动,系统性地探索了从技术趋势分析、场景定义到设计落地的完整流程,紧密贴合汽车智能化与体验化发展的前沿趋势。
在自动驾驶与车联网成为行业关键技术的背景下,AI不仅赋能汽车实现更高层次的个性化和智能化,也推动着汽车产业从传统的功能驱动向体验驱动的深度转型升级。该作品以户外越野场景为创新应用场域,提出“运动旷野”“机能精密”“未来智能”三大设计意向关键词,通过场景叙事法推进主题场景、故事场景与原型场景的迭代,明晰了智慧座舱造型与交互设计的功能边界和叙事逻辑。最终,融合“全息守护”理念,打造出能够实现户外环境感知与用户安全守护的智慧座舱概念车方案。这一作品不仅展现了AI技术与未来出行场景的深度融合,也为AI驱动汽车行业的高质量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提供了创新范例。
《设计》:AI工具(如Midjourney、ChatGPT)是否已成为学生创作的重要辅助?它们如何改变设计流程与思维模式?面对技术滥用风险,学生是否在作品中主动探讨设计伦理(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学院在“人工智能+设计”的学科交叉方面有何战略规划?
赵丹华:传统的设计活动,正在从由设计师个体经验与直觉牵引的创造性实践,向着以实证为基础、由数据驱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创新形态转变。AI工具已成为学生们在课堂内外各环节创作的重要辅助,无论是在文本生成、图像/视频生成还是在代码生成方面。本次毕业设计中,《点积CLICK DOTS》项目开发了融合Midjourney的视觉教育工具包,将格式塔心理学转化为AI提示词逻辑,赋能设计基础教育。
AIGC算法使传统的“用户研究-产品定义-概念设计-细化设计”的线性设计流程被彻底重构,设计师可以利用AI工具从任何一个设计环节跳到另一个环节,大大加快设计方案的迭代流程。AI工具把设计师设计的灵感放大、可视化为高质量图像与模型的能力促使学生重新思考设计师与AI的协同关系。学生意识到作为设计师要更加关注对用户的理解,对有价值场景的挖掘。
面对技术滥用风险,学生们作品中主动探索伦理治理多元路径。智慧健康模块的适老化设计《康伴》系统,通过数据脱敏技术保障医疗隐私安全。面对技术与伦理的新境遇,将算法透明度、文化多样性保护的课题不断讨论,以设计的立场保持对伦理治理的积极响应。数据伦理要求设计师辩证、科学和准确地理解数据,并基于数据发展和评估推论培养自我意识,具体表现为社会参与、价值敏感和元认知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强调在设计中考虑数据对社会群体的影响来促进公平 ;价值敏感能力围绕伦理价值,确保设计既满足功能需求又符合伦理和社会价值;元认知能力体现在对设计行为和数据使用的反思与批判性思考。设计师必须在为用户创造便捷体验的同时,保持对社会伦理和隐私保护的高度敏感,确保设计过程中对个人数据的使用符合道德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的社会不公与风险。
在“人工智能+设计”的学科交叉战略上,学院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交互产品设计平台”,构建覆盖全链路的AI辅助系统;联合岳麓书院成立智能设计交叉研究中心,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与AI生成技术的融合,如毕业作品中“苗绣工坊”的纹样再生设计;同时推进AI原生课程改革,培育兼具技术驾驭力与人文批判力的创新人才,让AI真正成为激发文化自觉与责任创新的催化剂,通过在通识及选修类课程中设置相应的专题讲座或讨论来展开。比如,在“未来与思辨设计”课程中,组织学生对数据垄断、算法控制、数字公平、数据隐私等议题进行反思性设计 ;在“公司法与知识产权”课程中,邀请知识产权法领域专家教授,围绕设计数据开放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两难问题展开研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思辨能力,对于设计知识体系的升级以及新质设计力的打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引领可持续文化传播
毕业设计作品《RE:Net | 基于海洋渔网塑料的循环回收再设计》聚焦于海洋废弃渔网塑料的回收与再设计。在系统性回收路径和材料实验的基础上,通过AI驱动的仿生结构设计与康复需求建模,开发出针对海龟典型病症的仿生假肢和浮力调节系统,实现了生态修复技术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设计理念的深度融合。
作品从材料实验、系统路径、产品功能到交互平台的构建,形成了严密的工程链路和前瞻的设计逻辑,尤其在AI参与下的材料性能优化与模块化康复结构设计中展现出卓越的工程实践力与创新思维。作品超越了传统的物性再利用,关注非人类物种的生存权利,将AI技术嵌入到共享生态叙事与伦理实践之中,推动了可持续文化观念的传播。
《设计》:是否有作品刻意采用“低科技”手段(如机械装置)来对抗数字感知的同质化?这类反向探索的价值何在?学院如何通过“技术哲学”类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赵丹华:今年的毕业设计中,确实有多位学生有意识地选择“低技术”路径作为设计策略,通过机械装置、模拟交互和材料实验等方式,对抗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感知同质化与意义过剩。但这种反向探索并非对数字技术的简单抵制,而是一种对技术本质的深刻反思与批判性实践。正如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所倡导的媒介考古学所揭示的,技术并非中立的工具,而是深刻地塑造了人类的感知与文化实践。学生通过“低科技”手段的运用,试图挖掘那些被数字技术掩盖的感知维度,探索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具感知深度的技术实践方式,从而重构人—物—环境之间更具身体性与差异性的感知关系。这种实践不仅丰富了设计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对技术多元性的探索与肯定,对抗数字感知同质化所导致的文化单一化倾向。
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面,学院在课程体系中特别注重“技术哲学”与“设计思辨”类课程的建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技术哲学经典、参与实验性项目、开展跨学科工作坊等方式,促使学生从哲学的高度去审视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学会从技术的物质性、社会性与文化性等多个维度去分析设计问题,从而在实践中形成更加独立、深刻的思考能力。我们强调设计不仅是对技术的应用,更是对技术可能性的再定义。学生在创作中开始展现出“反向生成”的主动性,不再将技术视为理所当然的生产力工具,而是质询其内在逻辑、社会后果与伦理向度。
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设计创作中突破技术的局限,更能够使他们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保持对技术发展的敏锐洞察力。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将技术视为一种开放的、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实践领域,而不是单一的、既定的技术路径。通过这种培养方式,学生能够在设计中不断探索新的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平衡点,为设计的未来发展贡献更多的创新与智慧。在“感知”趋于标准化的时代,设计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培养能够识别技术结构、发明另类感知路径的批判型设计者。
![]()
![]()
助力国家“技术力+设计力”升级
立足于中国 2400 万截肢患者的实际需求,针对假肢使用率低、弃用率高的问题,毕业设计作品《面向适体性的智能下肢假肢设计研究》围绕假肢运动灵活性、主被动智能切换、3自由度踝关节和膝关节传动链等核心技术展开创新,融合AI智能算法,优化假肢造型和结构,有效降低了产品重量并提升了用户体验,构建并验证了智能下肢假肢适体性设计评价体系,填补了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空白。
作品以“适体性”为核心,兼顾技术创新与人性化设计,将理论转化为可落地的工程方案。设计全流程体现出高度的专业性与严谨的研究逻辑,展现了AI驱动下中国假肢领域“技术力+设计力”双重升级的创新路径,为推动国家智能康复辅具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前沿范例。
《设计》:本届毕业设计作品有哪些亮点引起您的关注或留下深刻印象?设计青年的社会文化、材料创新、前沿科技、设计伦理等议题的关注在近年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学院如何培养学生从“社会痛点”中提炼设计命题的能力?
赵丹华:本届毕业设计作品的亮点集中体现为青年学子对社会痛点、文化传承与技术伦理的深度融合。例如,《RE:NET》将海洋废弃渔网转化为3D打印材料,为海龟设计可生长的仿生假肢,构建“回收-再生-康复”生态闭环;《康伴》系统通过数据脱敏技术解决独居老人健康监测与隐私保护的矛盾;苗绣工坊项目则开发AI纹样算法库,将苗族图腾转译为智能座舱内饰元素,实现非遗的当代“转译”。这些作品印证了近3年的显著趋势转变:材料创新从单一对象实践探索(如2022年回收塑料家具)转向系统循环构建(2025年85%生态作品含区块链碳足迹追踪);前沿科技应用从工具化效率提升(2023年Midjourney渲染)升级为文化转译媒介构建(如AI生成纹样库);设计伦理议题明显增加,且从被动规避伦理问题(数据加密)转向主动建构解决方案——如《偏见可视化》用对抗生成网络解构算法性别歧视,智能座舱团队开发“隐私沙盒”动态脱敏模块。
在培养学生提炼痛点的能力方面,学院采取“田野浸泡-矛盾转化-技术赋能”3个阶培养体系:田野浸泡阶段,鼓励学生深入设计一线,例如学生需在隆回非遗社区、长沙红叶楼适老社区完成为期21天的协同居住,记录如老年人爬楼障碍、非遗传承断层等真实矛盾;矛盾转化阶段,学院着重于培养学生精准提炼痛点并转化为设计命题的能力,《社会创新设计》课程就以“矛盾矩阵”工具帮助学生将观察转化为设计命题(SUR-Round助行推车源于斜坡痛点);技术赋能方面,对内依托学院“图钉墙”教学资源平台,学生还可动态共享全球社会议题案例库。对外学院联动多方资源给予学生创意设计落地可能,如《re:net》引入校企合作塑料改性技术。同时,本次毕设答辩增设30%权重的“伦理可行性”评分项,强制智慧健康类作品嵌入隐私影响评估模块,确保设计扎根人民沃土的同时,在技术洪流中锚定人文坐标。实体实做的毕业设计要求,也促使学生从社会肌理中精准捕捉痛点,再通过技术协同实现设计落地,最终在2025届毕设中促成73%的作品直接回应医疗、养老、生态等重大社会议题。
《设计》:请用一句话概括本届毕业设计的精神内核。您希望本届毕业生以何种姿态进入行业?他们对“设计”的理解是否呈现出代际差异?当“感知”可被量化、“生成”趋于自动化,您认为未来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将是什么?
赵丹华:本届毕业设计的精神内核可以说是:以设计拓展感知边界,用创造回应时代关切,让人与世界产生更深刻、温暖的连接。经过长久的学习积累和设计实践,学院希望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敏锐探索的眼光和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投身行业,以设计之力激发变革,在真实与未来之间不断发现新的可能性。相比以往“设计”更偏重实用主义还是美学追求这个议题,我们的毕业生将会给出新的答案,在他们的未来设计中将始终关照着人与社会、技术与环境的深度交融,他们拥有更强的数字素养和跨界视野,善于将智能科技、数据思维、多元媒介等灵活地织入设计叙事,并将人文价值和社会责任融于每一次创作之中。当“感知”日益被量化、“生成”逐渐趋于自动化的当下,未来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将愈发体现在共情力与洞察力、跨界整合与批判思维,以及为真实世界注入人性与诗意的能力。真正具备竞争力的设计师能够超越数据与算法,敏锐捕捉人类未被满足的情感、文化与社会需求,将碎片化的信息转化为有温度、有意义的体验和故事,赋予自动化生成内容以辨识度和价值观,使设计持续成为连接人、社会与未来的独特力量。学院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推动艺术类与工科类人才培养协同发展,深化设计教育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优秀“经世致用”复合型设计人才。
毕业设计作品分享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