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
![]()
![]()
“以前一家三代都蜗居在一个10平方米的小房间,整栋楼没有一个厕所,每天早上要拎着马桶、痰盂罐到对面漕溪公园的公厕倒马桶……”今年71岁的倪秀英在漕溪三村居住30余年,说起这个位于徐汇区、紧邻内环,看似地段很不错的“家”,她却感慨万千。
漕溪三村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初,倪阿姨一家三口搬进其中一间16.6平方米的一居室。虽然住上了楼房,但“蜗居”窘态频现,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家中没有独立卫生间——上厕所要用家里的手拎马桶、痰盂罐解决,洗澡只能放个“大脚盆”(上海话“大水盆”)在家中擦洗。
“孩子爸爸洗澡时,我就带着女儿到外面闲逛;女儿要洗澡了,就换爸爸出去闲逛……”不仅是倪阿姨家,这样的状态在漕溪三村很多居民家中都持续了数十载。
幸运的是,今年国庆前夕,倪秀英与另外170余户邻居拿到了新家的钥匙。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建设,徐汇区漕溪三村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竣工交付,一栋8层现代化电梯房代替了原先漕溪三村501-505、506-510号两栋3层小梁薄板房。在与邻居合用厨房、每天到几百米外的倒粪池倒马桶30多年后,“倪阿姨们”终于住进了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的现代化住宅。
类似漕溪三村这样的“原拆原建”项目推进并非易事,居民征询、明确每户承租人、居民家庭利益分配、过渡安置以及现场施工等环节都存在挑战。
在征询新户型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居民就提出,希望新家不仅有独立厨卫,还都要保证日常光照,不再有“仅朝北”的户型。于是,创新的“C字形”的建筑结构设计,将朝北户型全部调整为朝东或朝西,彻底消灭了居民家中的“采光死角。
![]()
但随之而来的是每一类户型不得不变得更为“狭长”。于是,设计方案将居民家中的卫生间调整为干湿分离,盥洗台与厨房炉灶都位于进门处,盥洗台旁推门则是安装了抽水马桶和淋浴设施的卫生间。这样,即便卫生间的面积不算大,居民的日常使用仍旧灵活便捷。
“洗手台上面还安装了现成的镜面储物柜,里面有三层,能放很多小物件,合上柜门就是一面大气的镜子,不要太方便哦!”倪阿姨向记者展示,除了挂壁式储藏柜,盥洗台下方也“螺蛳壳里做道场”设置了储物柜,存放洗衣液、清洁用具等大件物品绰绰有余,“每个细节都在为居民考虑。”
漕溪三村原拆原建施工历时近一年,其间克服了2次较明显的台风影响。建设方中建科工采用新颖的钢结构装配式施工体系,实现“每四天半建造一层”,尽可能缩短施工周期,也将扬尘、噪音等污染降到最低,为上海今后的原拆原建项目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原标题:《告别30年“拎马桶”生活,洗澡不用再“闲逛”躲让》
栏目主编:周楠 题图来源:徐汇区房管局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舒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