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夏普宣布将龟山第二工厂出售给母公司鸿海集团,这座曾为iPhone供应高端屏幕、创下“龟山模式”神话的工厂,最终没能躲过被剥离的命运。
谁能想到,几十年前还在全球制造业领域叱咤风云的日本企业,如今却接连上演收缩、出售甚至退场的戏码。
曾经占据全球95%市场份额的行业巨头,为何如今部分领域份额仅剩2.3%?日本企业一次次联手“抱团”,为何不仅没能取暖,反而加速走向衰落?
![]()
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制造业堪称全球神话,液晶面板全球份额高达95%,半导体占比超过50%,汽车和造船业更是垄断了全球近半数市场,那时的日本产品就是高品质和高技术的代名词。
但谁也没想到,短短几十年过去,曾经的优势产业一个个失守,液晶面板份额跌到只剩2.3%,半导体市场占比从巅峰时的50%跌至如今的6%,就连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也在电动化浪潮中被中国远远甩在身后。
这背后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日本制造业骨子里的封闭和保守,遇到竞争不是想着突破创新,反而总想通过企业抱团、技术封锁来保住既得利益,结果越抱团越僵化,越封锁越落后。
![]()
就拿液晶面板来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企业完全垄断了这项技术,夏普、索尼、松下等厂商组成了紧密的技术联盟,既不对外分享核心技术,也不允许外部企业参与产业链。
当全球市场开始向液晶技术转型时,日本企业却陷入了自我满足,松下固执地押注等离子技术,还豪掷6000亿日元收购其他企业的等离子业务,试图打造垄断帝国;索尼则死守着老旧的CRT技术,迟迟不愿放弃特丽珑生产线。
他们觉得靠着内部抱团就能稳住市场,却没发现中国企业正在默默布局,京东方、TCL等企业一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一边投入巨额研发资金搞自主创新,短短几年就建起了完整的液晶面板产业链。
![]()
等日本企业反应过来时,市场早已被中国品牌抢占,2024年中国电视企业全球出货量占比突破30%,仅海信、TCL、小米三家的份额就超过了三星和LG的总和。
而日本品牌的全球占比只剩9%,在本土市场更是被中国品牌拿下近半数份额,曾经的行业霸主彻底沦为配角。
同样的,早年间日本在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上占据绝对优势,东京电子、斯库林控股等企业几乎垄断了全球核心设备供应,他们和国内的材料厂商、芯片制造企业形成了封闭的供应链体系,不允许外部企业介入。
为了保住垄断地位,日本还配合美国搞出口管制,2023年就对23种半导体制造设备实施管制,2025年初又计划加严管控,把多家中国企业列入清单。
![]()
他们以为这样就能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没想到反而倒逼中国企业加速自主研发。
要知道中国是日本半导体设备最大的市场,东京电子近一半的收入都来自中国,斯库林控股的中国市场占比也超过50%,出口管制不仅让日本企业失去了巨大的市场,还让中国在半导体设备、材料、芯片设计等各个环节都实现了突破。
如今中国已经建起了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长江存储、长电科技等企业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而日本半导体的全球份额持续萎缩,曾经的垄断优势在封闭和封锁中慢慢消失。
日本制造业之所以会陷入“抱团等死”的循环,根本原因在于其产业生态的封闭性和创新机制的僵化。
![]()
二战后日本制造业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承接了美国的产业转移,在西方主导的分工体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这种发展模式让日本企业养成了依赖外部技术转移、内部抱团取暖的习惯,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勇气。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制造业达到巅峰后,企业开始满足于既得利益,把大量研发资金投入到传统技术的改良上,而在颠覆性创新领域的投资占比不足10%。
索尼执着于改良特丽珑显像管,无视液晶技术的崛起;丰田死守混合动力专利,对纯电技术视而不见,这种“性能过剩”的创新陷阱,让日本企业错失了一次次产业变革的机会。
![]()
更严重的是,日本企业的抱团模式形成了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任何颠覆性技术都可能威胁到整个联盟的生存,导致改革阻力巨大。
丰田的“协丰会”供应链体系,让电驱动等新技术难以落地;半导体企业的技术封锁,最终让自己陷入市场萎缩的困境。
这种封闭的产业生态,还导致日本制造业出现了“加拉帕戈斯化”现象,即在封闭环境中形成的技术和标准,无法适应全球市场的需求。
比如手机领域死守FeliCa移动支付技术,拒绝兼容国际通用的NFC标准;氢能源专利占全球60%,却因技术封锁导致产业链孤立,最终都被市场淘汰。
而中国制造业之所以能快速崛起并按下日本垄断的终止键,核心在于开放竞争的生态和持续的创新投入。
![]()
中国制造业从一开始就融入全球市场,在竞争中不断学习和进步,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官方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产业链自主可控等政策,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庞大的国内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试错空间和成长土壤。
日本制造业的衰退,本质上是产业升级滞后、市场应对失当的必然结果。
曾经的技术优势在时代浪潮中逐渐褪色,封闭保守的发展模式让其难以适应全球产业格局的重构。
而中国制造业的强势突围,不仅改写了自身的全球地位,更推动全球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全球产业竞争的核心从来都是技术创新与市场适应能力,只有紧跟趋势、打破壁垒、协同发力,才能在时代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