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德媒:德国可以从中国学到什么

0
分享至

参考消息网11月18日报道 德国《商报》网站11月14日刊登题为《德国可以从中国的勤奋和好胜心中学到什么》的文章,作者是马丁·本宁霍夫。全文摘编如下:

10月,中国国庆节过后,我忙于处理电子邮件和工作计划,仿佛置身平行宇宙。我曾在工作中结识倪涛(音):一位现居上海的两个孩子的父亲。他给我写邮件说,自己在假期里给两个儿子补习数学和英语。他的儿子——一个六岁,一个九岁——每天都要为课程和作业忙到很晚。

我的儿子今年八岁。他的假期是真正的假期:度假、玩游戏、旅游、无所事事。与倪涛的这次谈话让我有些愧疚:我为孩子做得是否不够?当其他人(特别是中国人)在这场全球性的教育、工作竞争中不断提速时,我们还能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闲暇?

德国人已经享受了数十年的繁荣与社会福利,现在或许有些怠惰。我们能不能学习中国人的职业道德、纪律意识以及将成绩视为自我实现途径的态度?

西方可以向亚洲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纪律和毅力,这种观点并不新鲜。然而,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崛起,对中国的教育和绩效理念的关注已不仅是具有异国情调的投射,而是一面镜子,映出西方社会对教育、野心和阶层跃升的疑虑。

日常生活表明,在中国,成绩、纪律和责任是紧密相连的。上课、补习、写作业、晚上批改作业:勤奋就是社会义务。

积极因素值得借鉴。的确,中国人的勤奋与纪律性值得效仿,德国可以学习中国以绩效为导向的做法。

倪涛和妻子拒绝了市面上的补习班,选择自己每天教孩子,尤其是数学和英语。

倪涛说,在他看来,英语是通往国际化未来的钥匙,数学则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他希望儿子将来能学习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专业。

我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在我看来,两个世界正在碰撞:当倪涛在假期里辅导功课时,我出于一贯的信念,允许孩子休息,但同时又被中国人的勤勉所感染。无论有多少缺点,这种精神依然值得钦佩。

对德国来说,这可能意味着,我们要更认真地对待教育和工作,不要躺平,而是更高效地朝着明确的教育目标努力。

上海德国学校校长苏珊娜·赫斯对中国学生的学习氛围印象深刻:“与我们合作的中国学校的外语教学效率非常高。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就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赫斯表示,仅学过两年德语的青少年就已经能与她进行高水平对话,他们的考试成绩和演讲“足以让欧洲任何一位德语教师为之惊讶”。她特别欣赏的是学生的勤奋、纪律性和发自内心的学习意愿。“家长期望很高,学校和教师被视为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门户,因此受到相应的尊重。”根据她的观察,在中国,纪律性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一种内在的态度”。

与此同时,中国也有可以向德国学习的方面。赫斯说:“创造力、讨论能力、自信、勇于展现个性、走自己的路,我认为,德国教育体系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

中德两国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寻求平衡:在进取心与同理心之间、在加速与休息之间。也许这才是真正需要学习的领域:不是模仿,而是调整自身的价值观。(编译/钟思睿)


11月2日,孩子们在嘉兴平湖市林埭镇徐家埭村的一家民宿内练习书法。(新华社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参考消息 incentive-icons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官方网易号
200850文章数 72942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