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深秋,中国外交部、文旅部、教育部相继发布赴日出行警示,措辞之严厉、联动部门之广泛、配套措施之迅速,均创下近年涉外警示之最。
紧随其后,国航、东航、南航等六大航司同步推出 12 月 31 日前赴日机票免费退改政策,用实际行动呼应官方风险提示。
![]()
然而,在多重警示之下,浦东机场仍有游客面对日媒镜头直言 “无视警告”,秋叶原电器城、大阪环球影城等热门景点依然能看到占比 30%~40% 的中国游客身影。
这场 “官方警示与个人出行” 的热议背后,既牵涉人身安全的现实考量,也关乎民族感情的价值取舍,更折射出中日关系冰点时刻的复杂图景。
当民族立场与个人自由交织,我们有必要理清警示背后的深层逻辑,审视无视警示的潜在风险。
![]()
一、赴日警示的双重动因:安全危机与政治挑衅的叠加
官方密集发布赴日警示,绝非一时之举,而是基于治安恶化与政治挑衅双重风险的理性预判,每一条提示都源于真实发生的危机与不可触碰的红线。
2025 年以来,日本针对中国公民的暴力犯罪进入高发期,成为触发警示的直接导火索。据外交部领事司通报,全年已发生至少 27 起针对性袭击案件,涵盖东京新宿、大阪难波等核心商圈及旅游热点区域,抢劫、围殴、深夜尾随等恶性事件频发,且多数案件至今未能侦破。
更令人担忧的是,此类案件的侦破率不足 5%,涉案资金追回率更是低于 1.3%,意味着受害者往往只能独自承受财产损失与身心创伤。
![]()
除了传统暴力犯罪,AI 诈骗、深度伪造等新型犯罪手段在日本针对中国公民的案件中频繁出现,进一步增加了安全防护的难度,让本就严峻的治安环境雪上加霜。
如果说治安恶化是 “看得见的风险”,那么日本政客的政治挑衅则是 “伤根本的危机”。2025 年 11 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预算委员会上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即日本存亡危机事态”,将动用集体自卫权武力介入台海问题。
这一言论堪称战后日本政治史上的严重挑衅 —— 这是日本领导人首次在正式场合将台湾问题与日本 “存亡危机” 绑定,首次明确表达武力介入中国内政的野心,严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核心精神。
![]()
对此,中方反应空前强烈: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 “奉示” 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驻日大使吴江浩同步提出严正交涉,而“奉示” 这一罕见外交表述,意味着中方的抗议直接来自最高层级。
外交部发言人更是在多语种平台发声,明确警告 “如日方胆敢武力介入台海局势,将构成侵略行为,中方必将迎头痛击”,这也是 “迎头痛击” 一词首次出现在中日外交语境中,彰显了中方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
![]()
正是在安全危机与政治挑衅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多部门启动联动响应:外交部发布红色出行警示(极高风险),文旅部提醒 “近期避免前往日本旅游”,教育部发布留学预警建议 “谨慎规划赴日留学安排”。
国航、东航、南航等六大航司迅速跟进,推出 2025 年 12 月 31 日前涉日航线免费退改政策,覆盖东京、大阪、冲绳等主要目的地,用实际行动为公民规避风险提供支持;日本进口影片暂缓上映。
这场跨部门、立体化的警示行动,本质上是国家对公民生命安全与核心利益的责任担当,每一项措施都经过审慎评估,每一句提醒都包含风险预判。
![]()
二、中日关系的冰点时刻:挑衅与反制的博弈升级
部分游客对赴日警示的漠视,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当前中日关系严峻性的认知不足。事实上,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与针对中国公民的暴力案件频发,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历史修正主义回潮的必然结果,中日关系正面临建交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
![]()
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早已出现裂痕。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推动历史修正主义,否认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和平宪法等行为屡见不鲜。而高市早苗作为日本右翼势力的核心代表,其政治主张始终围绕 “军国主义复辟” 与 “对抗中国” 展开。
此次涉台言论的抛出,正是其长期政治立场的集中爆发,目的在于突破日本和平宪法束缚,推动军事扩张,同时遏制中国统一进程。
![]()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言论在日本国内也引发强烈反弹: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公开表态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日本不应插手”,社民党、共产党等在野党纷纷要求高市撤回错误言论,上百名日本民众在首相官邸前集会抗议,高呼 “高市下台”“反对战争”。
这一现象说明,日本国内并非铁板一块,但其右翼势力主导的政府决策,已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
中方的反制措施既精准又有力,彰显了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的底气。
在政治外交领域,中方在联合国等多边框架下公开谴责日本的军事扩张倾向,争取国际社会理解与支持;
在经济领域,商务部收紧稀土出口管制 —— 日本 92% 的镓、87% 的锗依赖中国供应,这一措施直接冲击日本半导体产业,东京电子株式会社股价应声暴跌 15%;
在军事领域,解放军 055 型万吨驱逐舰 “鞍山” 舰带队的舰艇编队穿越大隅海峡,抵近日本海域开展常态化巡航,用实际行动展示捍卫国家主权的军事能力;
![]()
在人文交流领域,赴日旅游订单 72 小时内暴跌 68%,日本旅游业相关股票狂泻 9.2%,野村综合研究所预测,中国游客减少将导致日本 GDP 减少 0.36%,经济损失达 2.2 万亿日元。
这场博弈的核心,早已超越单纯的 “人员往来” 或 “经济利益”,上升到国家主权与地区和平稳定的层面。
日本政府在抛出涉台言论后,虽派出外务省官员来华协商,但并未撤回错误言论,也未采取实质性措施改善针对中国公民的治安环境,所谓 “沟通” 不过是缓兵之计。
而中方的一系列反制措施,并非 “主动挑起冲突”,而是对日本挑衅行为的正当回应,目的在于遏制右翼势力的冒险冲动,维护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保护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
![]()
当前的中日关系,正处于 “挑衅 - 反制 - 再挑衅” 的危险循环中。日本右翼势力试图通过制造事端转嫁国内经济困境(2025 年三季度日本 GDP 按年率计算下降 1.8%),而中方则必须通过坚决反制捍卫核心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赴日旅游不再是单纯的 “休闲消费”,而是可能被日本右翼解读为 “中国依赖日本旅游”“中方反制雷声大雨点小” 的信号,进而削弱外交反制的效果。
这也是官方警示中 “权衡个人兴趣与民族感情” 的深层含义 —— 个人的出行选择,在复杂的国际关系语境中,往往会被赋予超出其本身的政治意义。
![]()
三、赴日之行的三重风险:安全、尊严与民族立场
部分游客秉持 “旅游归旅游,政治归政治” 的心态赴日,却忽视了在当前局势下,赴日之行已暗藏安全、尊严与民族立场的三重风险,看似 “无关政治” 的消费行为,实则可能卷入复杂的利益博弈与风险漩涡。
![]()
人身安全的风险最为直接且紧迫。如前文所述,2025 年针对中国公民的暴力案件已呈现 “高发、恶性、难侦破” 的特征,东京、大阪等热门旅游城市均在风险覆盖范围内。
日本警方对这类案件的侦破率不足 5%,远低于其全国平均破案水平,这背后既有警力资源不足的原因,也存在对针对外国公民案件的漠视倾向。
除了抢劫、围殴等传统暴力犯罪,AI 诈骗、深度伪造等新型犯罪手段正成为针对中国游客的 “新陷阱”—— 不法分子利用 AI 技术伪造亲友求助信息、航班取消通知等,诱骗游客转账汇款,此类案件的侦破难度更大,受害者挽回损失的概率极低。
外交部已将赴日警示等级升至红色(极高风险),并公布了日本紧急求助电话(118海上事故、110 报警、119 急救)及驻日使领馆领事保护热线(驻日大使馆:+81-3-6450-2195),但这些措施只能起到 “事后补救” 的作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潜在风险。
![]()
人格尊严的伤害同样不容忽视。日本右翼媒体长期渲染 “中国游客素质低” 的刻板印象,在政治挑衅升级的背景下,这种偏见已演变为公开的歧视行为。
2025 年 5 月,大阪一餐饮店公然张贴中文告示 “不允许中国顾客光顾”,虽经舆论施压后道歉,但类似的隐性歧视在日本各地屡见不鲜:车站无故被工作人员刁难、购物时遭遇区别对待、就医时被无理拒绝…… 这些行为不仅伤害了中国游客的感情,更违背了人类文明的基本准则。
更令人愤慨的是,日本网络上充斥着 “中国游客传播梅毒”“破坏日本治安” 等辱华言论,奈良鹿保护区等旅游景点甚至出现 “中国人别来” 的歧视性标语。
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游客即便没有遭遇直接的暴力攻击,也可能面临无处不在的偏见与排挤,所谓 “日本服务友好” 的印象,不过是忽视系统性歧视的片面认知。
![]()
民族立场的考验则更为深刻。2024 年,中国游客在日消费达 1.73 万亿日元,相当于每个中国游客日均贡献 2.4 万日元,直接养活了日本 13% 的酒店从业人员和 18% 的免税店员工。
在日本右翼势力主导政府决策的当下,这些消费资金极有可能通过税收等渠道,间接转化为支持右翼活动、美化侵略历史、推动军事扩张的资金。
中国游客占日本外国游客总数的 30%,2025 年 8 月单月就达 101 万人次,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本应是中方反制日本挑衅的重要筹码,但部分游客的持续赴日,却被日媒解读为 “中国依赖日本旅游”,削弱了外交反制的威慑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网民已开始嘲讽 “中国人抵制口号与行为矛盾”,这种嘲讽不仅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更助长了右翼势力的嚣张气焰。
这三重风险相互交织,构成了当前赴日旅游的 “风险矩阵”。安全是底线,尊严是基础,民族立场是底线之上的价值追求。
无视这些风险,不仅可能让个人陷入危险境地,也可能在无形中伤害民族感情,削弱国家反制挑衅的合力。
![]()
四、无视警示的深层成因:认知偏差与利益执念
在官方反复警示、风险清晰可见的情况下,部分游客依然选择赴日,背后存在复杂的成因,既有对风险的认知偏差,也有对个人利益的执念,更有对国际关系的浅薄理解。
认知偏差是最主要的原因。部分游客长期受日本旅游宣传的影响,形成了 “日本治安极好”“服务极致友好” 的刻板印象,这种印象根深蒂固,甚至成为一种 “情感滤镜”,让他们对官方警示和负面新闻产生本能的排斥。
在浦东机场接受日媒采访时,有游客直言 “对政治不关心”“日本安全无歧视”,这种认知忽略了治安环境的动态变化与政治局势对民间交流的深刻影响 —— 没有安全的政治环境,就没有稳定的旅游体验;没有对他国公民的基本尊重,就谈不上真正的服务友好。
还有部分游客存在 “侥幸心理”,认为 “暴力案件只是个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安全风险的本质就是 “不确定性”,一次意外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种侥幸心理本质上是对自身生命安全的漠视。
![]()
信息茧房的束缚也加剧了认知偏差。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更倾向于关注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部分游客长期沉浸在日本旅游攻略、美食美景等内容中,对官方发布的安全警示、国际关系动态等信息视而不见。
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缺乏对复杂局势的全面认知,甚至将官方警示解读为 “政治炒作”“限制个人自由”,这种误解让他们在做出出行选择时,无法进行理性的风险评估。
同时,部分旅游博主为了流量,刻意淡化风险、美化赴日体验,发布 “无视警示赴日攻略” 等内容,进一步误导了普通游客。
![]()
个人利益的执念同样不可忽视。部分游客在警示发布前已预订了机票、酒店等行程,担心退订会造成经济损失,因而选择 “硬着头皮” 赴日。
但事实上,国航、东航等六大航司已推出免费退改政策,覆盖 2025 年 12 月31日前的涉日航班,多数正规旅行社也提供了退改保障,所谓 “经济损失” 并非不可避免,更多是对退改政策的不了解或怕麻烦的心理作祟。
还有部分游客将赴日旅游视为 “身份象征” 或 “生活品质的体现”,盲目追求日本的商品、服务等,这种消费主义的执念让他们忽视了安全与尊严的重要性。
![]()
对国际关系的浅薄理解也是重要诱因。部分游客认为 “旅游是个人自由,与国家政治无关”,这种观点看似强调个人权利,实则割裂了个人与国家的内在联系。
在全球化时代,个人的跨国行为始终与国家利益、民族形象紧密相连,尤其是在中日关系高度紧张的背景下,赴日旅游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消费行为,而是可能被赋予政治意义的社会行为。
日本右翼势力正是利用部分游客的 “去政治化” 心态,制造 “中国依赖日本旅游” 的舆论,进而削弱中方的反制力度。这种对国际关系复杂性的漠视,最终可能导致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双双受损。
![]()
五、个人自由与民族感情的理性抉择
面对赴日警示,我们既不能盲目抵制一切赴日行为,也不能无视风险随意出行,关键在于实现个人自由与民族感情的平衡,做出理性、负责任的选择。
对于非必要的旅游出行,“暂缓行程” 是最稳妥的选择。当前日本的安全环境与政治氛围,已无法为中国游客提供可靠的保障,所谓 “旅游体验” 早已被潜在的风险所稀释。
事实上,除了日本,周边国家不缺能提供优质服务的旅游资源,不仅安全环境相对稳定,对中国游客也更为友好,是替代赴日旅游的理想选择。
外交部、文旅部等部门的警示,并非 “限制个人自由”,而是基于风险评估给出的理性建议,目的在于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与合法权益,这种 “风险前置” 的提醒,恰恰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
![]()
对于因留学、商务等必要事由必须赴日的公民,应做好充分的安全防护。出发前,务必登录中国驻日使领馆官网,详细了解当地安全形势与应急处置流程,保存好使领馆领事保护热线、当地报警电话等关键信息;
在日期间,避免夜间单独出行,尽量远离偏僻区域和敏感场所,不随意暴露个人身份信息,遇到可疑情况及时规避;如遭遇暴力袭击、歧视对待等情况,要第一时间报警并联系使领馆寻求协助,保留好相关证据,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这些防护措施看似繁琐,却是应对复杂环境的必要准备,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
![]()
更重要的是,要树立 “个人选择与民族利益相统一” 的意识。个人的消费自由、出行自由应当得到尊重,但这种自由不能凌驾于国家安全、民族尊严之上。
在日本右翼势力公然挑衅中国核心利益的背景下,暂缓非必要的赴日旅游,本质上是一种 “理性反制”—— 通过减少赴日消费,向日本政府传递 “挑衅中国没有好下场” 的明确信号,倒逼其正视中方关切,改善治安环境,撤回错误言论。
这种反制并非 “极端民族主义”,而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正当方式,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
无视赴日警示、执意赴日旅游的国人,莫非脑袋被驴踢了?赴日期间发生意外,一切后果均须本人承担。
当然,我们也应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 —— 将赴日游客等同于 “不爱国”,进行道德绑架。对于部分因认知偏差而无视警示的游客,我们应多一些理性沟通,少一些指责谩骂,帮助他们认清当前的风险与局势;
对于因必要事由赴日的公民,更应给予理解与支持,而不是无端指责。爱国不是简单的 “抵制某国”,而是理性对待国家利益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的合法权益。
![]()
结束语
生命权是最高人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2025 年官方发布的赴日警示,既是对当前安全危机与政治挑衅的及时回应,也是对公民生命安全与民族利益的责任担当。
部分游客无视警示的行为,看似是 “追求个人自由”,实则是对自身安全的漠视、对民族尊严的忽视、对国家责任的轻视。
中日关系的改善,需要日本政府正视历史、尊重中国核心利益,停止右翼化冒险行径,而不是中方单方面的妥协退让;个人的出行选择,应当建立在对风险的清醒认知、对民族利益的理性考量之上,而不是盲目跟风或侥幸投机。
![]()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个人与国家早已命运与共 —— 国家的强大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个人的理性选择是国家利益的支撑。
希望每一位中国公民都能理性看待赴日警示,在个人自由与民族感情之间找到平衡,既不被极端情绪裹挟,也不忽视风险肆意妄为。
唯有如此,才能既保护好自身的生命安全与合法权益,又为维护国家主权、尊严与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日本右翼势力明白:中国人民捍卫核心利益的决心不可动摇,中国公民的理性选择终将成为推动中日关系回到正轨的强大力量。(图片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国军号等微博)
欢迎转发、收藏、点赞、留言!
您的肯定就是最好的支持!
若您有不同观点,我们一起讨论交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