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日,第八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隆重举办。大会以“数智赋能创新,教育启迪成长”为主题,全天同步推出10大主题论坛,吸引逾万名参会人员,线上观看人次突破1200万。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原主任、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以远程云端的形式发表了题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教育改革》的演讲。
周汉民演讲
要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真正融合起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推动新质生产力盎然生长,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竞争中抢得先机、赢得未来。
![]()
以下内容整理自周汉民的演讲: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按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决策精神,紧扣国家《“十五五”规划纲要》所明确的发展方向,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教育改革乃是我们年复一年要深化议论的题目。我就“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高教改革”谈谈我本人的感念。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创新依靠人才,高等教育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关键桥梁,是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人才,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科技创新是以成果转化为目标的。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今天,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转型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力量。要想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我们的论坛就是要谈谈如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才能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特别是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以数字形式存储和流动的数据要素,因其独有的低边际成本、高渗透性和强融合性等特点,带动生产工具和设备生产方式、资源配置方式优化升级。
今年,从我们的DeepSeek横空出世,到中国造机器人走上春晚舞台,再到数字技术加持的电影《哪吒2》创下多项纪录,无不是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的生动体现。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3万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64%。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升至第十位,是十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位居世界第一。
我们从“跟跑”逐步转变为“并跑”,甚至部分领域实现领跑,成为引领世界创新潮流的重要力量。在基础研究能力不断增强、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的同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也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数据显示,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约为3.8%,企业专利转化率约为50%,科研院所专利转化率约为11.8%。从中可以看到,科技成果转化仍有很大空间,科技创新蕴含巨大的价值,只有落实到产业上,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而,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把科技创新变为更多的成果,让更多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
二、产业创新是以深度转型升级为方向的。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特点,以全要素生产力大幅度提升为标志。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当前,我国产业布局中,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大,具有量大面广、产业链完整等特点,但也存在着大而不强、强而不精的问题,面临不同程度的价格要素扭曲、价值链低端锁定、环境污染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等结构性瓶颈。
随着世界全面迈入数字经济时代,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经济社会的运行模式。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在中国蓬勃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已经超过40%,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要让传统产业跟上时代的发展,那就是平时我们所谈到的“产业数字化”,在新一代数字科技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对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升级、再造,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效应。
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当前的“时”与“势”使然,更是主动把握未来、赢得长远发展的先手棋,它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长远必须回答的题目。然而,相较于各大巨头纷纷布局,占市场主体比重超过90%的中小企业却由于动辄上百万的系统改造、机房建设乃至价格不菲的各种软件的购买而踌躇不前。我们的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数字化人才、数字化规划、数字化转型所需的资金,这也导致部分行业区域间存在数字鸿沟,甚至有进一步鸿沟扩大的趋势。
对此,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支持,如搭建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成果共享的数字化转型公益平台,我们要倡导有数字化转型的淘宝、有数字化转型的阿里、有数字化转型的拼多多,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拥抱数字化转型,用得起、用得好数字化技术,从而抓住数字经济的新赛道,融入数字化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
另一方面,积极打造数字技术创新联合体,鼓励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自身平台、技术、数据等优势,与中小企业大手牵小手,推进数字技术创新联合体的建设,这样的联合体应该越多越好。要积极打造数字产业集群,优化数字技术协同创新生态,由产业链链主企业共同打造数字化共性技术平台、信息化服务平台,基于产业链共设数据标准、共享数据资源,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协同共赢。
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直接影响产业数字化速度与水平。鉴于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数字人才,可以尝试建立创新联合体内的数字人才共享资源库,完善多层次的数字人才评价标准和队伍体系,包括创新研发高层次专业人才、善于跨界整合的应用型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等,同步人才信息,设置数字人才交流、交换、交接的工作机制,倡导“人企适配”,实现人才要素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三、高教改革要服务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依赖高素质劳动者的培育和成长,这不仅包括一些从事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的高精尖科技杰出人才和领军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将这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必须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积极推动改革创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衔接,建设更高质量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我在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任主任14年,始终铭记中华职教社创始人之一,也被誉为“中国职业教育之父”的黄炎培先生的名言和要求。他所提出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观,他所主张的“大职业”教育理念,他所推动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他所坚守的职业教育要融入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要与普通教育、社会教育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有这一切,在今天都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此,我有几个建议:
第一,要优化培养理念,全面增强教育的适应性,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关键是解决好“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重要问题,高等教育要从重视与专业知识、技能、工具相关的硬技能转变为基础原理性的知识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全面素质提升、个性化发展等软素养。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去技能化”和“技术升级”两种趋势日益明显,我们各级教育、各类教育要紧密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科技进步,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及时地调整,要让学生学到真本领。我长期在高校任职,每年迎来新生提醒他们进学校的目的是学会一技之长,每年欢送读了四年或七年的学生离校会问一句话“你们每个人有谋生能力吗?”,所谓谋生能力在今天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时代许多新的范式,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者、高技能的人才。
第二,要深化科教融合,将科学技术与教育融合交汇,使学生从具有岗位能力的技能掌握者,成长为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专业者。我们要立足如上海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对相关学校的改革首先做出“立足本地、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思考。当下,我们要发挥同时具备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能力的教师“双师型”的作用,我没有上过一门思政课,但我认为我每次讲课、每次报告就是思政。所谓思想政治就是素养的培养、目标的设定、人品的锻炼。
第三,要强化产教融合。我们现在所讲的产教融合希望能够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整体谋划,一体推进,要将社会资源、产业资源、教育资源有效聚集在一起,鼓励各行各业、各类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促进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以企业典型生产实践项目为案例,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
我是中国民主建国会的会员,2015年担任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有许多优秀的企业家,我仅举一例,曹德旺先生,他几年前捐资100亿创办了福耀科技大学,几天前我与他见面,问他“福耀科技大学强调什么呢?”他说“第一强调品质,第二强调能力,第三强调格局和胸怀”,这几个词听来如此平常但却如此深刻。
我们的教育,所谓面向未来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首先就是培养人,让人的品行、修为、目标与时代的脉搏搭准,与时代的洪流同行。今天我们在这里谈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教育改革,我想我讲这么多就是一个目的,我们的老师们要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这是我们的使命。如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最为坚实的基础,才会有更为崇高的目标。一句话:要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真正融合起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推动新质生产力盎然生长,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竞争中抢得先机、赢得未来。
谢谢大家!
更多活动盛况、嘉宾深度分享
将陆续发布,敬请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