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之家 | 温暖驻外人
数十万驻外人都在关注

驻外之家人才网
www.zhuwaizhijia.com
在非洲商界,常有人说:“湖南人,是可以在荒原里种出一棵树的人。”这句话落在陈亚辉身上,恰如其分。第一次见到陈总,他给我儒商的印象,没有架子,很有亲和力,一直说经常看我文章,让我虚荣心增加不少。
![]()
1978年,他出生在湖南益阳,一个典型的湖湘性格:吃得苦,霸得蛮,敢闯敢拼,又带着一点知识分子的倔强与修养。
他毕业于中南大学,学的国际贸易。本可以循规蹈矩地走一条安稳路线,但偏偏在2002年,他做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闯肯尼亚。那时他是来肯尼亚参加展会的,他带了一箱太阳眼镜样品,没想到在展会上瞬间就被“秒完”,他发现非洲眼镜的巨大商机。那时的市场完全是卖方市场,客户都是提钱上门拿货,跟现在的内卷完全不同。
![]()
但是当年的内罗毕还远没有今日的繁华,工地灰尘弥漫,街道坑洼,断电断网时常发生。外国人在这里创业,就是孤身上阵。手机甚至都没有流行,有时候打国际长途都不方便。出门很少遇到中国人,跟现在出门仿佛置身中国完全不同。
![]()
他从一家不到20平方米的小眼镜店开始做起。最开始做分销,分销做了几年出现问题,因为好多客户养成了先拿货再付钱的习惯,那时大量的中国人开始闯非洲,给当地人培养成中国习惯,公司出现大量坏账,有时候高达50%的坏账。他想到了做直营,直营就是零售现金流,在非洲,一定要做现金流,要不然就是死路一条,这是他多年积累下的经验。
![]()
但在“第一家店”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更难的故事。2006年,他的初始几个股东因为经营压力、对未来不看好等原因纷纷提出退股。那时企业还没成规模,现金流紧张,员工不稳定,风险巨大——可以说是最艰难的阶段,随时可能失败。但陈亚辉咬牙做了一个决定:把所有股东的股份全部买下来。那一年,他几乎是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压上了。也正是从那一年起,他真正成了这家企业的“独行之船长”。而后来的故事证明,他没有赌错。23年后,他拥有40家直营门店、400名当地员工、市场份额40%。有人说他是“肯尼亚眼镜行业的大佬”;但他说:“我不过是一个做事认真的湖南人。”
![]()
一、从“重用中国人”到“彻底本地化”。陈亚辉的创业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刚到肯尼亚那几年,罢工、离职、对抗、不配合,是家常便饭。他不止一次说:“那时候哪敢用当地人?完全不敢放手。”早期,他的团队几乎全是中国人——做工细、执行力强、速度快。
![]()
但随着店铺增多,他意识到:肯尼亚的市场要想做大,必须依靠当地人的力量。于是,陈亚辉开始了漫长的“本地化改革”:
自建培训体系,从零培养验光师、技工、店长;制定清晰可量化的考核制度;为优秀员工提供职业教育;将店长、主管、区域经理逐步交给本地人承担。最初不理解、甚至罢工的员工,如今成为他的忠诚团队。今天,400名员工中,90%以上都是肯尼亚人,很多人跟他干了十几年。在肯尼亚的商业语境里,这叫“真正的落地”。
![]()
二、直营模式的艰难:非洲市场很少有人敢这么做。很少人知道的是,眼镜行业做到四十家店,比开四十家饭店更难。在非洲做直营店的人极少,因为:偷盗问题严重:货品小、价值高,管理难度极大;门店租金贵、运营成本高;管理跨度大,一个店长离职可能“带走一半团队”;跨城市巡店成本巨大;员工流动性强,培养一个验光师要两年。很多同行都选择加盟(franchise)模式,把风险、管理成本、偷盗问题都转移出去。但陈亚辉没有。他坚持:“直营,是为了质量。质量,是品牌的命。”因此:他坚持为每一名员工购买保险、法定福利;坚持签合法合同,不钻空子;坚持给员工公平晋升;
坚持每一家店都要达到“国际连锁”的统一标准。在非洲市场,这意味着更高成本、更高风险,但陈总从未动摇。他至今不开放加盟,不是因为不赚钱,而是——“只要是我的品牌,质量我必须100%把住。”而正是这种固执,换来了如今的口碑和市场份额。
![]()
三、质量第一、品牌战略——市场占有率40%的幕后故事。肯尼亚人做一副眼镜的概念,在过去20年里发生了巨变。当年,一副眼镜至少 10,000 先令。那时的汇率11左右,一副眼镜差不多一个普通人一个月工资。今天,陈总的门店里,一副合格、规范、带质保的眼镜最低只要 3,500 先令。目前汇率18,而工人工资普遍20000先令以上了。价格是降了,但质量没降。在非洲市场,敢坚持质量的人不多。但他就是这么做的。他的商业模式很清晰:国际品牌 + 自有品牌,双线并行。
国际品牌占30%,价格比国内便宜20%。自有品牌则靠设计、性价比和售后打下口碑。很多中国人在他的店里配国际品牌眼镜都觉得比在中国还实惠,因为国际品牌他都是直接从品牌国直接进口。肯尼亚人喜欢用一句话评价他的店:“稳定,放心。”在一个假货横行的国家,这四个字,比广告更重要。当年一家印度品牌几乎占有肯尼亚90%的市场,陈总几乎是虎口夺食,硬生生抢下40%。这是20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努力。
![]()
四、他不是独行侠,是能把十几个人带出国创业的领导者。2017年,陈总被选为第一届肯尼亚湖南商会会长。最初商会缺乏资金,他常常自掏腰包组织大家一起做事情,无论是本地公益还是华人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大力支持,在肯尼亚赢得很高声望。湖南商人群体在东非一直很能干,但能把大家组织起来并不容易。他不仅组织湖南商会,还把十几个高中、大学同学从国内带出来创业。有人做建材,有人做贸易,有人开公司,大家在他的带领下在肯尼亚扎下根。这种领导力,不是靠吆喝,而是靠信用。
![]()
五、夫妻同行:她从铁饭碗辞职,只为站在他身边。陈总的夫人,2007年辞掉国内中学教师的铁饭碗来到肯尼亚。别人说她傻,她说:“他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多年后回望,这句话撑起的不只是家庭,还有一个企业。他们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坚持让孩子先在国内打好中文基础,甚至要求他们必须会说益阳方言。再到肯尼亚接受国际化教育——根在中国,世界是舞台。伉俪情深,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做出牺牲的女人。
![]()
![]()
六、餐饮十八年、楼盘三个:多元化不是偶然。他的湘菜馆坚持了十八年,是肯尼亚最早、最长寿的湖南餐饮品牌。从最开始在大使馆附近的佬湘楼,到中间在中国城的湘菜馆,再到如今YAYA附近独立的湘菜馆酒店,一个“湘”字是他一生的坚持和羁绊。他也是个名副其实的吃货,爱吃会吃,就是要把湘菜的精神发扬光大。湘菜热情似火,开放包容,正是湖南人的精神写照。疫情期间,他坚持给员工发工资——员工因此更加忠诚。此外,他已主导开发了三个房地产项目,稳扎稳打,不投机。跟做眼镜一样,他要做肯尼亚人住得起的高质量的房子。
![]()
七、四十家眼镜店,不是结果,是起点
今天,他的眼镜店覆盖肯尼亚主要城市。
他从不张扬,总说:“我们只是认真把一件小事做了二十年。”但他把一件小事做成了一个行业。Baus optical博士光学 成为肯尼亚知名的眼镜品牌,陈总把国内的营销模式也带到肯尼亚,成为肯尼亚第一家走街串户进行移动验光的眼镜企业,为此他还专门买了几辆移动验光车,争取服务到家,品牌到家,陈总说,他下一步将进军眼睛医疗行业,挖掘品牌延伸价值,真正做到医疗配镜一体化。毕竟他还五十不到,正是奋斗的年纪。
![]()
小聂说:非洲有三种中国商人:来看看走了,来几年走了,把家庭、青春、事业全部留下的。陈亚辉属于第三类。他用23年告诉我们:中国企业的本土化,从不是口号,而是坚持。坚持直营、坚持质量、坚持合法雇佣、坚持不放弃。40家直营店、400员工、18年餐饮、3个楼盘、湖南商会会长……这些标签不如一句话准确:他是把荒原做成城市的人。在肯尼亚的商业地图上,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中国印记——
陈亚辉。这是一个读书人在非洲肯尼亚二十三年的创业故事,一件事,只要坚持就会成功,一个人,只要格局大什么都会做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