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日本外务省派出了一个“亚洲事务负责人”来中国,名片不小,分量不够:不是首相、不是外相,也不是副首相。对于首相层面的涉台表态只派事务官“解释”,诚意显然不够。更早放出“高市讲话没有改变日本立场”的说法,等于打了一针麻药:不道歉、不修正,别抱有希望。
中方反应密集且升级:外交部多次发声、措辞加重;国防部明确警告;国台办严正抗议;驻日使馆召见日本驻华大使。从“严重关切”到“强烈抗议”,再到“召见”,层层递进地发出信号:这不是小摩擦,也不是一句“立场未变”就可以糊弄过去的。
![]()
而日方的人选和姿态则显得很敷衍:首相不出面,外相也不出面,只让对接官员来“沟通”,并且反复强调“没有改变立场”。首相的言论需要解释的话,就该由政治决策层来承担相应的责任。现在的安排就是搞一出“消气”秀,走流程、说场面话、打卡回去。
来访者还提到“即使有分歧也要防止影响中日之间的人员交流”。态度客气,骨子里很硬:你可以不满意,但是不要动经贸和人文交流的大局。实际上就是把责任推给中国:我可以讲话,但是不能翻脸。用“顾全大局”来对别人施加道德压力,把“理性”当做遮羞布。
![]()
台湾问题不是可以随便玩弄的。台海是属于中国的,它就是中国的核心主权红线。高市不只发的是“政治口水”,而且在首相层面发出“不排除武力干涉台海”的信号。这不是外界的误解,而是她自己主动提出的含义,分量和后果不一样。
中方反应强烈,并不是情绪,而是出于安全考虑。把日本军事介入台海的选项摆到桌面上来,指向的就是现实冲突的场景。一旦外部势力干涉统一进程,亚太安全就会失控。解放军已经明示:谁武力干涉,谁把本土推到战场。这不是挑衅,而是对现实的一种认识。历史的阴影还没有消散,日本军国主义的记忆仍然存在,没有人愿意看到旧病被新机重新唤醒。
![]()
日本政坛右倾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岸田文雄辞职、高市早苗上台之后,有关台湾的表述从白皮书里原来的模棱两可,变成了首相直接公开表态。不是路线变了,而是风格变了。所谓“未改变立场”,就是把已经存在的意图公开化、常态化,并没有收回的意思。
有人认为派人员来中国属于正面行为,至少是来了、谈了。但是把过程还原之后,内容几乎都是“洗地”:不认错、不改错,只求“别影响大局”。用“经济合作、社会往来”这条绳子把对方反制的空间捆住,还想在舆论上制造出“你们太敏感”的印象。温和的外表之下,是实质上的挑衅。
![]()
这场风波有几个重要的节点需要注意:第一是人选。首相的言论造成了影响,应该由政治决策层来回应,现在的安排就是推卸责任。其二、话术。始终以“不改立场、不谈修正、只控影响”为原则,用“顾全大局”来换取对方的克制。第三,节奏。先做媒体预热,然后才开始华语版的发行,把合作的话题提得早一些,这就是“先占位、再降温”的试探套路。第四条,红线。台海为红线,触碰之后就会升级,这属于国家安全部门的基本逻辑。
“我们理解你的不满,但是不要影响到合作”这样的模板用到外交上就是先冒犯,然后索求克制。真正的大格局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明确定义了代价和界限之后,用清晰的信号来阻止试探。否则擦边问题会一直存在,直到有一天达到失控的地步。
![]()
中方不反对沟通,一贯公开透明,但是沟通要以事实和底线为前提。如果有人把“交流”看作是捆绑对方的手脚的绳子,那么这条绳子就会被剪断。到2025年的时候,中国是有足够的定力和实力的,不会对“嘴硬心虚”的招数进行迁就:该严厉就严厉,该反制就反制。尊重别人的底线就是一种大度。
这场风波不会很快结束。中方的态度已经很明确,台海问题不能触碰。若高市政府继续在涉台问题上走“硬话+软姿态”的两面派道路,最终必然要付出代价。代价不一定是制裁或者取消,而可能是缓慢却广泛的信任丧失以及合作水平的下降。外交不是一锤子买卖,信任是慢慢积累的,也是慢慢消耗的。
![]()
主权为门槛,安全为地基。没有门槛可以进入,来的人只会加大;如果地基被挖空了,人间烟火就不稳了。和气生财、握手言好之前,就得先把手中拿着的尖刺收起来。目前还差得远。这次“解释之旅”是代表我国的姿态还是进行外交试探,交流应该因为红线事件而降温,红线在哪里,如何划定,答案就一条铁律:尊重红线,才谈得上大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