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近期,无人配送领域接连传出巨额融资消息。九识智能则在11月宣布B轮累计融资达4亿美元,新石器无人车10月一举拿下超6亿美元D轮融资,白犀牛在8月完成共计5亿元的B轮融资。无人配送车为什么能成为资本宠儿?行业正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仔细观察这些融资案例,不难发现共同特点:融资轮次均在B轮及之后,且金额巨大。这意味着这些无人车企业的估值很可能已经站上10-20亿美元台阶,成为资本市场中的独角兽。更关键的是,这些融资事件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无人配送车行业已经告别商业化落地阶段,可能进入到大规模量产阶段,融来的大额资金用于建立产线。
各家企业披露的订单信息也能验证这一观点。新石器在今年9月迎来了第10000台车下线,其负责人透露:“现在一个月的订单量,几乎赶上了过去一年的总和。” 九识智能则在11月初拿下了中国邮政7000辆无人车的采购大单。
那么,资本又为何如此看好这个赛道?
首先,驱动这场投资热潮的核心因素,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新石器创始人余恩源曾表示,今年年初大模型技术的爆发,让资本开始积极寻找AI大规模应用的落地场景。在众多AI应用方向中,无人配送被普遍认为是最可能率先实现大规模商用并正向盈利的赛道。
与传统循规蹈矩的无人车不同,融合大模型技术后的新一代无人车真正具备了“理解”能力。它不仅能更精准地预判复杂路况,还能处理“前方修路,请绕行”这类模糊指令。这种感知和决策能力的质变,使得无人车大规模进入复杂城市场景成为可能。
政策层面的支持同样关键。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有超100个城市开放无人物流车路权试点,包括北京、深圳等超一线城市。政策的绿灯为无人车的规模化上路扫清了障碍。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人配送车的场景正在被急速拓宽。最初,无人车主要服务于快递领域的“最后一公里”配送,为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解决末端配送难题。据某快递网点负责人透露,目前无人车从一级网点运输到二级网点每票成本仅0.06元左右,比人力配送降低约0.1元,成本优势明显。
如今,应用场景已从物流配送全面延伸至即时零售领域。新石器与宜家、叮咚买菜、滴滴货运达成战略合作,白犀牛专注商超配送,无人车正快速切入生鲜、商超的即时配送场景。无人车有效解决了传统物流行业“招人难、成本高、管理难”三大痛点。在人力成本持续上涨、配送人员短缺的背景下,无人车的经济账越来越清晰。
那么,无人车赛道未来发展将会如何?各家头部企业的宏伟蓝图揭示了这条赛道无限的想象空间。
随着国内市场逐渐成熟,出海已成为头部企业的共同选择。余恩源指出,欧美的无人车造车成本是中国企业的10倍以上,中国的供应链和硬件优势为出海提供了巨大机会。新石器已宣布将在中东和东南亚建立运营网络;九识智能与阿联酋和马来西亚客户签约;白犀牛也在探索与欧洲零售巨头的合作。
可以预见,将中国成熟的商业模式复制到海外,将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增长点。无人配送车赛道或许没有载人自动驾驶那样充满科幻感,但它正以更务实、更迅猛的方式,悄然改变着物流配送行业的格局。
然而,行业进入量产阶段后,竞争也将更加激烈。随着更多玩家加入赛道,头部企业之间是否会出现价格战?行业洗牌期何时到来?尽管新石器等企业曾公开表示不会参与价格战,但在规模化扩张的同时保持盈利能力,仍将是这类企业面临的下一个挑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