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觉得医院永远不缺病人、不缺钱,没想到现在也得勒紧裤腰带”——这是当下不少医护人员的感慨。2025年,全国超半数公立医院陷入亏损,民营医院半年关停超千家,“过紧日子”已从政策号召变成行业共识。而医院的经营压力,最终不可避免地传导到一线医生身上,收入结构调整、工作模式转变、职业选择重塑,一场医疗行业的转型阵痛正在上演。
一、医院“紧日子”的三大根源,直接牵连医生
医院的经营困境并非偶然,而是医保改革、市场变化与行业转型的多重叠加,这些压力最终都转化为医生的执业挑战。
医保控费政策的全面深化是核心推手。DRG/DIP按病种付费改革在全国落地,医保对每种疾病设定固定报销额度,超支部分由医院自行承担,彻底终结了过去“多开检查、多用药就能增收”的模式。河北某基层三甲医生透露,治疗复杂并发症患者时,很容易超出医保定额,曾有同事因食管癌患者治疗超支1.4万元,整月绩效被全额扣除 。叠加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医疗反腐常态化,医院的传统增收渠道被全面压缩,52.3%的二级及以下公立医院陷入亏损,三级公立医院亏损率也高达37.8%。
病源分流与人口结构变化加剧经营压力。分级诊疗体系完善后,社区医院承接了大量常见病、慢性病患者,互联网诊疗进一步分流门诊量,基层三甲医院的日门诊量普遍下降30%-50%。同时,出生人口下滑让产科、儿科患者锐减,某医院产科单月新生儿较去年同期减少100余人,而老龄化带来的慢性病患者治疗成本高、利润薄,形成“冷门科室闲置、热门科室不赚钱”的尴尬局面 。
医院前期扩张留下的债务包袱雪上加霜。不少医院前些年盲目扩院区、盖大楼、买设备,导致负债总额突破2万亿元,部分县级医院甚至靠贷款发放工资 。在财政补贴占比普遍不足10%的情况下,医院只能通过压缩运营成本、削减人力成本来维持运转,而医生的绩效奖金成为最易调整的“弹性支出”。
二、医生的“紧日子”:收入、工作、心态三重变化
医院的经营压力直接转化为医生的执业变化,从收入到工作模式,再到职业心态,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调整。
收入结构重构是最直观的影响。数据显示,超57%的医务人员收入出现下降,部分依赖高值耗材的科室绩效砍半,有医生月薪从3万元跌至8000元 。收入下降的核心是绩效奖金的缩水——过去奖金与诊疗收入挂钩,现在则与DRG成本控制、医保合规率强绑定。儿科、产科等患者量下滑的科室,更是面临“活少钱少”的困境,某儿童医院医生坦言,日门诊量从六七十个降至二三十个,绩效自然跟着大幅下降 。不过基本工资仍有保障,主任医师年薪普遍维持在30-50万元,重点学科带头人收入甚至可破百万,收入分化随科室效益进一步拉大。
工作强度与难度双重升级。为避免DRG超支,医生接诊前要先核对病种定额,治疗时需精准控制检查和用药,优先使用低价集采耗材,原本1小时能完成的诊疗,现在要花额外时间核算成本。更棘手的是“合规与疗效”的两难选择:复杂病例容易超支被罚款,简单病例利润微薄,部分医生陷入“拒收重症患者怕担责,收治又怕亏钱”的伦理困境。同时,病案首页填写工作量激增,医生需花费40%的时间完善DRG分组所需信息,临床工作精力被严重分散。
职业心态面临重塑。过去“旱涝保收”的职业预期被打破,降薪、科室合并、岗位调整让不少医生感到迷茫。安徽、内蒙古等地公立医院扎堆合并,两家县级医院整合为一,部分行政岗位被精简,临床科室也面临人员优化,医生的职业稳定性受到挑战。但也有医生理性看待变化,认为行业“挤水分”是回归医疗本质,规范运营能让行业更健康长久。
三、医院“节流”操作:从办公到临床的精打细算
为应对财务压力,医院推出一系列“节流”措施,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医生的日常工作。
办公经费被严格压缩。打印纸实行定额分配且必须双面使用,科室办公用品按需申领,一次性纸杯换成可重复使用水杯;会议室空调温度夏天不低于26℃、冬天不高于20℃,非必要会议改为线上召开,差旅费、培训费大幅削减,往日“宽松”的办公环境不复存在。
临床耗材使用精打细算。手术用的纱布、针线按患者病情定量领取,用不完的需回收登记;输液器、注射器等优先选集采产品,价格较之前降低30%-50%;高值耗材如支架、人工晶体,必须签字确认有明确适应症才能使用,避免浪费导致DRG超支。
检查项目审批更严格。无必要的重复检查一律取消,如糖化血红蛋白8-12周内仅检测一次,C-反应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二选一;无肾脏疾病风险的患者,不再常规开β2微球蛋白等检查,每一项检查都需“花在刀刃上”,既符合医保要求,也避免成本超标。
床位周转效率被提至首位。患者病情稳定进入康复期后,会被建议转至社区医院或康复机构,避免长期占用床位增加成本。以前患者想多住几天观察可能被允许,现在只要达到出院标准就会提醒出院,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多住一天就多一天亏损风险。
四、医生的应对与行业的转型:在“紧日子”中求发展
面对经营压力,医生和医院并未消极躺平,而是通过主动调整适应行业变革,在转型中寻找新机遇。
医生层面积极优化执业模式。不少科室转向临床路径管理,精准规划检查、用药流程,减少不必要支出的同时提升DRG评分;主动参与日间手术,缩短住院天数降低成本,既符合医保要求,也能提高床位利用率。部分医生深耕疑难病症,通过提高CMI值(病例组合指数)增加科室收益,重点学科带头人的收入并未受太大影响,甚至因资源集中有所提升。还有医生利用互联网诊疗拓展服务场景,通过在线问诊、慢病管理补充收入,形成“线下诊疗+线上服务”的双模式。
医院层面推动资源整合与学科升级。公立医院通过合并重组实现“瘦身提质”,安徽霍邱县整合两家县人民医院,杭州将妇产科医院与儿童医院合并为妇幼保健院,共享设备、精简行政,集中资源发展老年病、康复科等刚需科室。同时,医院加强成本核算培训,帮助医生掌握DRG付费规则,通过优化诊疗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对冲收入下降影响,避免因过度节流导致医疗质量下滑。
政策层面也在完善保障机制。国家卫健委明确提出通过薪酬制度调整保障医务人员稳定收入,部分地区试点“年薪制”,将收入与门诊量、手术量、患者满意度等多元指标挂钩,弱化对创收的依赖。医保部门也在优化DRG付费规则,对疑难重症、急危重症患者提高报销额度,缓解医生“收治重症怕亏钱”的顾虑。
五、理性看待“紧日子”:医疗行业的高质量转型阵痛
医院和医生的“紧日子”,本质上是医疗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精准配置”的转型阵痛。过去靠政策漏洞、过度诊疗创收的模式不可持续,医保控费、资源整合是推动行业回归公益本质的必然选择。
对患者而言,这场转型实则是好事:过度检查、重复收费等乱象被遏制,集采药品让药价大幅下降,就医成本更透明合理,医疗资源能更集中地用在诊疗核心环节。短期可能面临部分基层机构关停、康复期转院等不便,但长远来看,能享受到更优质、规范的医疗服务。
对医生而言,收入结构的调整倒逼职业能力升级,从“靠量增收”转向“靠质取胜”,疑难病症诊疗能力、患者服务质量成为核心竞争力,这有利于行业人才的良性发展。虽然短期面临收入波动、工作压力增大,但随着薪酬制度改革、学科建设深化,医生的职业价值将得到更合理的体现。
2025年的医疗行业,“紧日子”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医院通过资源整合实现高效运营,医生通过能力提升适应行业变革,最终将推动医疗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对普通患者来说,了解这些变化能更理性地看待就医过程中的调整;对医生而言,主动适应政策导向、深耕专业领域,才能在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
如果想了解DRG付费模式下如何合理就医、避免不必要开支,我可以帮你整理一份“就医省钱指南”,清晰标注哪些检查必要、哪些费用可优化,让你在享受规范医疗的同时减少开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