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碧波奔流,两岸石榴花红似火。
在云南这片多彩的土地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作为各民族共生共荣的边境县,这里正书写着边疆长治久安与民族繁荣进步的时代样本。
近年来,澜沧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脉、植入基层,深度嵌入社会治理各领域、全过程。以党建引领把准方向,使党组织成为凝聚各族群众的坚强核心;以法治保障筑牢底线,用公平正义守护社会和谐稳定;以社会协同激发活力,让共建共治共享成为各族群众自觉行动;以强边固防凝聚合力,让神圣国土成为各民族繁衍生息的安宁乐土。通过系统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功构建了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的良好局面,走出一条条富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
![]()
通过“火塘党课”让宣讲有力度、有温度 罗江涛/摄
党建引领 夯实共建共治基础
在民族地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最根本的保证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澜沧县系统性地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这一体系确保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县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大合唱”。
在县委的统筹下,澜沧县统战部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穿针引线,整合资源;县民族工作部门深入一线,精准施策,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转化为具体行动;农业农村、教育体育、文旅等各职能部门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行业规划、日常工作中,形成了“民族团结无处不在”的生动局面,从根本上确保了这项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时时不断线。
在澜沧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勐朗镇娜登社区,为让来自不同乡寨的各族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合、快发展”,社区党总支坚定不移地推行“党建+民族团结进步”模式。
社区党总支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党建工作的核心议题,深度融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不仅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更通过邀请专家举办民族团结专题讲座、组织党员群众参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观看反映民族发展历程的专题片等形式,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党员干部心中,进而通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辐射到整个社区,使党支部成为促进交融的“黏合剂”、凝聚人心的“强磁场”。
此外,社区聚力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成立片区党支部、社区管理委员会、妇女之家、青年之家、儿童之家等组织,逐步构建起“党组织引领、管理委员会决策、楼栋长执行、群团组织参与”的立体式管理机制,打造了一支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工作者为主体、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功能健全的社区服务管理队伍,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根据社区建设发展情况,吸收有参政议政能力的各族群众参加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围绕社区建设和管理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积极献策献计,共同推进社区各项事业长足进步。
![]()
积极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传
在被誉为“拉祜家园”的木戛乡,党建引领拥有更为深厚和感人的历史底蕴。木戛乡党委注重挖掘和利用本地的“活历史”与“活教材”,精心培养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人、拉祜族代表李光保的后代李扎丕,作为党的政策宣讲员和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讲述者。
平日里,李扎丕用拉祜语和普通话在火塘边、广场上、村民大会上,深情讲述其先辈当年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毅然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名,誓死跟共产党走的感人故事。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的乡土叙事,将党的声音以最质朴、最直接的方式传递到每一位群众的心里,引导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让红色基因谱系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今年9月,李扎丕受邀赴北京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回乡后,李扎丕第一时间向木戛乡党委、乡人民政府报告参会情况,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与家乡各族群众分享阅兵现场的盛大场面和切身感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家乡的小康生活。”李扎丕说,将把老一辈“一心一德跟党走”的誓言铭记于心、实践于行,扎根基层继续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久久为功必有回响。通过这套“顶层设计—阵地建设—乡土浸润”三位一体的党建引领体系,澜沧县成功地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澜沧县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
多部门联合送“法”到群众身边 杜开群/摄
法治保障 营造共商共建氛围
法者,治之端也。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澜沧县给出的答案是:让法律条文“活”起来,让司法服务“走”出去,让法治精神在土壤中生根发芽。
面对基层千头万绪的矛盾纠纷,东回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编织一张“矛盾发现在网格、化解在基层、平安筑源头”的精细治理网,各族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全镇被划分为若干网格,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调整完善网格和微网格设置,配备网格员84名,微网格员476名,网格员由熟悉当地情况、深受群众信任的村干部或党员担任,覆盖了全域治理末梢。围绕易发多发矛盾点,网格员全方位开展矛盾纠纷专项排查,确保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这套机制将治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最末梢,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的根本转变。
在谦六乡,综治中心已成为维护稳定的坚强堡垒。
自开展专项治理工作以来,谦六乡已成功化解各类“家长里短”纠纷152起,将大量矛盾消弭于萌芽。谦六乡坚持“调解优先”原则,对于苗头性问题提前介入,对于简单矛盾当场调解,对于复杂纠纷联动会商,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
近年来,澜沧县以政法单位为重点,立足民族地区客观实际,多部门联动,以普法促治理,在治理中普法,积极构建“多元治理+普法”基层治理新格局。
澜沧县人民法院把诉前调解作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重要途径,巧妙运用“多元调解+速裁”“速裁庭+村委会”等联合调解模式,把大多数矛盾纠纷化在源头、解在诉前;
澜沧县人民检察院以“小葫芦未检团队”工作品牌作为“利剑护蕾”专项行动的抓手,着眼民族地区、边境地带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因素,常态化开展“以法护航,守护成长”“开学第一课”等结合本地实际的法治进校园宣讲活动;
澜沧县公安局全面推动“执法执勤+普法”工作模式落到实处,把普法宣传、警示教育与执法办案有机结合,以案为鉴、以案示警、以案释法,真正达到办理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良好效果;
澜沧县司法局优化配置法律人才资源,在公共法律服务、矛盾纠纷化解中以“服务+普法”“调解+普法”形式,真正实现普法更专业、调解更高效、服务更走心、群众更满意……
澜沧县始终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依法制定《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不断健全民族事务法治体系。强化民族特色普法宣传,采取“融媒体+民族团结进步”模式,运用新媒体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增量;依托“法治拉祜山”电视节目等平台,打造全天候法治文化传播矩阵。
同时,澜沧县深化“八五”普法规划,推动一场场“法治进乡村”活动。司法干部、“双语”法官、公益律师组成普法小队,深入村寨集市,用“双语”解读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将书面的法条转化为“偷伐林木有什么后果”“彩礼纠纷怎么解决”等鲜活案例,不仅与各族群众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也让普法宣传更加接地气、有温度、入人心,打通法律法规走近各族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点亮了法治“引路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法治边关行”“巡回法庭走边关”活动,县人民法院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开设临时法庭,公开审理相邻权、林地纠纷等典型案件,村民们围观审理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道理。一场庭审就是一堂最生动的法治公开课,2023年以来澜沧县举办法治宣传3.2万余场次,覆盖95万余人次,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持续增强。
知法方能守法,普法必须先于执法。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澜沧县将法治的刚性、网格的韧性与调解的柔性完美结合,为各族儿女共同繁荣发展营造了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
积极开展“法治宣传边关行”活动
社会协同 引领共事共兴风尚
在澜沧县,基层社会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一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交响乐”。
东河乡河边村哈尼队的实践,生动诠释了“民治”的力量——村里构建起“村两委+党员骨干+村民代表+乡贤能人”的四位一体执行体系,让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
哈尼队充分运用“村民夜话”“火塘议事会”等贴近群众的协商形式,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就村规民约的修订各抒己见,从环境卫生到邻里互助,从红白事简办到民族团结,每一条规定都经过充分讨论,使村规民约的制定与修订过程,成为统一思想、深化认同、巩固团结的过程。
从点滴善举到温暖洪流,娜登社区一支特殊的志愿服务队格外引人注目。这支由社区党员干部、热心居民、各族志愿者组成的社区民族团结志愿服务队,如同流动的温暖,浸润着社区的每个角落。
“每个周末,露露老师都会帮我们检查作业,还叮嘱我们不能去小河边、不能到危险的场所玩……”“今年生日我还收到了志愿者阿姨送的新文具。”娜登社区的孩子开心地和志愿者分享收获到的温情时刻。
“为让外出务工家庭无后顾之忧,我们通过开展党员结对帮扶、志愿者家访等工作,让千家万户更有依靠。”课外班教师周露露说。
志愿服务队队员们穿梭于楼栋之间,为各族困难群体送去关爱;他们用民族语言宣讲政策法规,架起沟通的桥梁;他们调解邻里纠纷,维护社区和谐。近年来,娜登社区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2次,参与志愿者80人次,服务各族群众2800人次。
营商环境方面,澜沧县工商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广大民营企业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建立民营企业问题“一单一会”闭环解决机制,县工商联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走访企业,推动解决问题50余项;打造“政策咨询超市”,开展银企精准对接,三年来为110户企业争取“贷免扶补”贷款2135万元,带动就业400余人,以暖心服务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澜沧县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80%以上。近年来,依托“两园一基地”、零工市场以及上允就业“幸福里”等平台优势,搭建“一站式”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畅通企业与求职者对接渠道,通过劳务输出、就地就近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创业带动就业等多元举措,推进惠民芒景创业村落、景迈创业小镇、澜沧新街创业街区等项目建设,吸引返乡入乡人员投身澜沧创业就业热潮。2023年以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830人,转移就业36万人次。
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这些创新实践,澜沧县成功激发了社会各界的治理活力,让基层治理从管理管控转变为互助共赢,共同描绘出一幅生动鲜活的社会协同新图景。
![]()
通过展板向群众宣传相关政策法规
强边固防 守护共生共乐家园
澜沧县边境线长80.563公里,这条蜿蜒的边境线不仅是地图上的坐标,更是需要用心守护的家园。在这里,守土戍边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具体实践。
雪林佤族乡边境联防所专职副所长魏宏疆,是一位有着八年军旅荣光的老兵,毅然选择将根扎在妻子守护的土地上。
为摸清所负责的每一段界碑、每一条便道、每一片密林,他风雨无阻,深一脚浅一脚巡查。凭借在部队锤炼的过硬心理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面对突发情况他总是冲锋在前。同时,他深刻理解“边境治理依靠人民”的道理,积极走访周边村寨的各族群众,用真诚和耐心拉近距离。
魏宏疆常说:“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守护国土安宁的职责永远在肩,能继续为祖国的边防事业尽一份力,我感到无比踏实和光荣。”
无论严寒酷暑,联防员们始终坚守在边境一线,他们是边境线上的“活地图”,是应急处突的“排头兵”,是群防群治的“连心桥”,更是边境安全的“守护神”。
而在糯福乡,糯福乡边境联防所所长马剑波也带领着队友们用坚守诠释责任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守边故事。
“边境防控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界碑上的‘中国’两个字,比什么都重。”他曾指着界碑说。
在祖国西南边陲,一直有像魏宏疆、马剑波这样一群人的默默坚守,他们用双手创造出边关生机,用肩膀扛起守边重任,夯筑起爱国守边的坚固长城,彰显了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在筑牢安全屏障、促进繁荣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兴边稳边,重在基层。
围绕云南省“一带四区”建设目标,澜沧县深入实施“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兴边疆”党建品牌创建,压实以“同心互助”组为基础的四级网格责任。全县树立“大边境”意识,坚持“一盘棋”推进,将20个乡(镇)科学划分为严管区、重点管控区、接边管控区、常态管控区4个层级,建立“一线管控、二线协同、三线联动”的工作体系,全面构建边境联防联控新格局。
同时,建立40个抵边村民小组党支部,挂牌250户“党员中心户”,联动9912户各族边民,共守祖国疆土,形成“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长+五户联防”邻里守望网格,夯实守土固边“坚强堡垒”;健全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强边固防机制,深化人防物防技防“三防”融合应用,推行“轮值书记+联席会议”制度,筑牢强边固防“红色屏障”。
夯实基层基础,扎实推进“双整百千”四级联创,全面提升8个沿边村党群服务中心功能,统筹推进24个边境联防所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优化调整487个党员领导干部党支部工作联系点,选优配强8个边境村、69个沿边村民小组第一书记和驻组干部,着力建强沿边村组党组织,持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机制,充分激发边疆治理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漫步今日澜沧,从景迈山古茶林到拉祜村寨,从企业车间到社区网格,民族团结进步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底色。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越来越紧密地结成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正如澜沧江水奔流不息,滋养着沿岸的万千生灵,澜沧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也在持续创新、不断深化,这里的每一步探索都在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书写着生动的注解。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慧君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澜沧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