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枚金牌、2枚银牌、2枚铜牌。这是河南队在11月17日于香港单车馆结束的第十五届全运会场地自行车比赛上交出的优异“成绩单”。为期5天的比赛中,这支队伍化身“中原铁骑”,以势不可挡之势横扫赛场,斩获的7枚金牌不仅占据本届全运会场地自行车项目产生的全部14枚金牌的“半壁江山”,“豫”冠群雄,更是一举超越队伍在20年前十运会上拿下5金的队史最佳战绩!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同一支队伍在同一届全运会上,包揽场地自行车男、女团体竞速赛,男、女团体追逐赛全部四个团体项目的金牌,更是“中原铁骑”在香江之畔书写下的史无前例的“全运传奇”!这份绽放“东方之珠”的荣耀绝非偶然,拆解其背后的密码,正是河南省场地自行车队这支“荣耀之师”的制胜之道。
![]()
岁月流转不忘初心,铸就荣耀根基
荣耀背后,是深厚的历史传承与竞技底蕴。河南省体育局从顶层设计上始终将自行车项目作为河南竞技体育的传统优势项目,围绕自行车积极打造优势项目群,从高水平教练选聘、外训外赛、青训基地建设、优秀基层教练员培养、跨项选材等方面给予了很多政策和经费支持。而场地自行车从来都是“河南军团”全运会夺金的“排头兵”,20年前在十运会上斩获5枚金牌的壮举,更成为一代自行车人的骄傲记忆。二十载岁月更迭,那份对胜利的渴望如同接力棒,在河南场地自行车一代代运动员与教练员手中薪火相传。
![]()
香江之畔,一系列佳绩见证着这份传承的力量:男子团体竞速赛时隔20年重夺全运会冠军;女子团体竞速赛实现全运会三连冠;男子团体追逐赛蝉联全运会冠军,并在香港单车馆两次打破全国纪录,更连续六年刷新该项目全国纪录;女子团体追逐赛12年后再夺全运会金牌并打破全国纪录;奥运会冠军鲍珊菊蝉联女子250米个人计时赛冠军;刘琦则拿下河南队阔别20年的男子争先赛全运会冠军;杨阳、李博安携手拿下全运会男子麦迪逊赛队史首冠(11个项目都有队员获得奖牌)……
这些荣耀战绩,源自一代代河南自行车人对冠军的孜孜追求,为十五运会的全面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东方之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金牌回归与历史超越,更是河南场地自行车用不忘初心的坚守铸就的荣耀根基。
![]()
追求卓越不懈拼搏,打造荣耀旗帜
竞技体育的荣耀,从来离不开运动员的卓越表现与不懈拼搏。东京奥运会冠军鲍珊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真谛。作为老将,手握诸多荣誉的她从未懈怠,常年高强度训练一度让她濒临抑郁,却始终坚守赛道。本届全运会,鲍珊菊不但携手郭裕芳、骆书艳在女子团体竞速赛上折桂,还拿下女子250米个人计时赛金牌,她也凭借1枚奥运金牌、1枚亚运金牌、4枚全运金牌的优异战绩傲视群芳。
“奥运冠军还在玩命练,我们有什么理由偷懒?”鲍珊菊的精神感召着每一位队友,已然成为队伍的“精神旗帜”。老将孙飞燕的坚守同样令人动容,在两个全运会周期内,她经历产子后快速复出、赛前家人过世等人生不易,却始终义无反顾地驰骋赛场。本届全运会,她与王红、张明珠、周梦寒携手夺得女子团体追逐赛金牌,终圆全运会冠军梦。
![]()
东京奥运会未能登场的郭裕芳,始终默默积蓄力量。十五运会备战末期,为实现自我突破,她训练至呕吐、吸氧成为常态,如今已成长为河南省场地自行车队短组承上启下的关键力量,为女子团体竞速赛三连冠立下汗马功劳。男选手刘琦在团体竞速赛与争先赛上勇夺冠军的神勇表现,堪称“定海神针”。此外,迅速崛起的骆书艳收获女子团体竞速赛金牌与女子750米计时赛银牌,上届全运会男子团体追逐赛冠军杨阳,在本届全运会上再显实力,在男子全能比赛中摘铜,男子麦迪逊赛上携手李博安夺金。
正是这些运动员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在赛场上的果敢坚毅与默契配合,才铸就了一枚枚沉甸甸的奖牌,他们是“中原铁骑”最鲜明的荣耀旗帜!
![]()
升级训练科学选才,激活荣耀潜能
现代竞技体育中,仅靠拼蛮力、凭经验已难以为继。河南省场地自行车队在十五运会上创造的辉煌离不开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与创新的培养模式。上一届全运会周期,国际顶尖外教肖恩·萨顿的加盟助队伍斩获4金;本届周期,队伍再将其兄盖瑞·萨顿招致麾下。这位曾带领美国队在两届奥运会斩获4枚场地自行车金牌的名帅,带来了全球前沿的训练体系,以及针对不同运动员的心理把控与训练节奏调控方法。
![]()
不盲目迷信外教,在尊重其核心方法的同时,结合自身运动员特点磨合调整,让先进训练体系真正落地生根,正是河南队的“智慧”所在。此外,队伍还聘请全运会冠军、奥运会亚军郭爽及其爱人、高水平教练唐琪,弥补了单项短板。
短组主教练高亚辉热爱学习、勤于“充电”,他坚信“先进理念能让训练事半功倍”;中长组教练王丰年、王启明则在外教的言传身教中不断提升。
除训练体系升级外,完善的后勤保障、细致的康复理疗、精细的器械调控,让队伍在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
“我们还借鉴国外先进标准,引入科学选材体系,有的队员还从别的项目跨项选过来,比如骆书艳就是从田径项目上跨项选到场地自行车项目,已经在本届全运会上显现出‘潜力股’的实力。此外,中心还挖掘出了周梦寒、张明珠、李博安等一批潜力苗子,选材成功率高达80%~90%,他们在本届全运会全部夺冠,有的还获有其他奖牌,这就是最好证明。”河南省田径自行车运动中心主任陈皓介绍,“我们要的是靠标准‘造人才’,这是稳拿金牌的第一块基石。”如今队伍赛前便能精准预判金牌归属,这种“确定性的胜利”,与过去“有实力却无绝对把握”形成鲜明对比。
![]()
规范监管灵活梳理,汇聚荣耀合力
“向管理要成绩”是竞技体育的共识,而河南队的管理智慧,体现在“规范监管、灵活梳理”的平衡艺术中——既守底线又留空间,既讲规范又重灵活。这背后,是河南省田径自行车运动中心团结务实的领导团队,面对问题主动作为、果断调整,不拘泥于“一刀切”,让团队战斗力大幅提升。
“我们构建了分工明确、协作高效的领导团队,5名班子成员各有职责又紧密配合,兼顾共性与个性,在统一性基础上满足队员合理需求。”陈皓表示。管理的核心是“人”,河南省场地自行车各支队伍“互相加油、人才互通”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则这正得益于“无私心、明底线”的规范监管。
老将孙飞燕在母亲去世、距全运会开赛仅剩45天之际,强忍悲痛坚守训练场。“老家路途遥远,回去既耽误训练又影响心态,丈夫已回家处理,这里更需要我。”她还婉拒了中心的慰问金,这份成熟与担当令人动容。中心党委书记赵瑞感慨:“这正是我们汇聚荣耀合力的生动体现。”
灵活梳理问题时,人文温度不可或缺。针对女队员思想波动,中心女干部会第一时间介入沟通;为满足个性化需求,队里在合理范围内定制头盔、设计队服,让队员切实感受到“国家队的荣耀”,这份温暖凝聚成强大的向心力。
![]()
普及青训储备人才,擘画荣耀未来
竞技体育的“金字塔塔尖”光彩夺目,而青少年训练则是支撑塔尖的“塔基”。河南场地自行车誉满香江,同样得益于对青训普及与人才储备的高度重视。
近些年,河南省田自中心按照省体育局要求,以“把方向、抓输送、控过程、重效益”为工作方针,以改革为主旋律,建立省队成绩与输送地市、教练员的利益共享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基层教练员输送优秀苗子的积极性。通过增加青少年训练经费投入,主动对接国际自盟、国家自行车协会标准,探索符合河南实际与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发展道路。
为优化基层训练条件,中心向地市派遣帮扶教练员、免费发放训练器材;通过开展自行车项目优秀后备人才“选星计划”,畅通选材渠道,选拔极具潜质的“未来之星”。河南省田自中心计划将自行车选材年龄择时下调,并在中小学推广自行车项目,以培养青少年的“车感”与兴趣。
河南省田自中心还将严格管控青少年训练及比赛距离,坚决杜绝揠苗助长似的青少年训练方式,构建起从青训到成年队的科学培养链条。同时强化精神培育,引导队员从“项目选择我”转变为“我选择项目”。
从历史传承到当下拼搏,从科学训练到精细管理,从人才挖掘到青训深耕,河南场地自行车队的荣耀密码,是一代代人薪火相传的坚守,是全方位体系化建设的必然。这支“中原铁骑”,正以更坚实的步伐,擘画着未来的荣耀蓝图。
香江赛场的欢呼声渐息,但“中原铁骑”的征程从未止步。河南场地自行车的荣耀密码,早已在岁月淬炼中清晰可辨。从十运会的5金辉煌到十五运会的7金传奇,从单项出彩到团体包揽,数字的跃升背后,是一代代河南自行车人用汗水浇灌的坚守,是一套套科学体系用专业托举的自信,更是一个集体用同心同德凝聚的力量。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校园里扶起自行车感受风的速度,当“鲍珊菊们”的故事激励着新队员奋勇争先,当科学的培养链条不断输送新鲜血液,河南场地自行车的荣耀之路早已延伸向更远的前方。
带着香江之畔的荣光,怀着对自行车运动的赤诚热爱,“中原铁骑”必将在未来的赛道上继续飞驰,让荣耀的光芒在中原大地上持续绽放,书写属于河南竞技体育的崭新篇章。
(正观新闻记者 陈凯 文/图 香港报道 部分图片来源新华社及资料图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