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人会认为,特朗普只会以大欺小,甚至已经被中国拿捏了呢?
最近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说了句大实话,他说特朗普“遇强则弱”,在面对中国时,就有点露怯,甚至已经被中国“拿捏”住了。这话一出,立马引发不少讨论,那么沙利文说得到底有没有道理?他为什么要在这时候说这番话?
![]()
沙利文这番话并非随口而言,有实打实的事实支撑。特朗普政府曾对华发起贸易战,加关税、搞芯片封锁,摆出 “不压垮中国不罢休” 的姿态。但中国并未妥协,面对极限施压拿出了反制手段,芯片领域被 “卡脖子” 时果断亮出 “稀土牌”,精准击中对方要害。最终特朗普政府主动让步,取消了大部分对华加征关税,之前强硬的芯片管制也悄悄松了口。
沙利文的话还有层潜台词:特朗普 “遇弱则强”,只敢对小国强硬。他对委内瑞拉毫不手软,经济制裁、军事施压齐上阵,无非是看准对方实力弱。但中国有实力、有定力、有反制手段,他根本不敢硬碰硬,沙利文说他 “遇强则弱”,一点不冤枉。
![]()
不过,我们也要冷静看到,沙利文说这话,绝不是为了“帮中国说话”。他是民主党的核心智囊,这个时候出来批评特朗普,明显带有党派斗争的色彩。明年美国就要中期选举了,民主党当然要抓住一切机会,把特朗普在外交上的“软弱”和“失误”抖出来,争取选民支持,最好再给特朗普扣一个对华外交无能的帽子。所以,沙利文这番话,一方面是在打击特朗普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是在为民主党的对华政策铺路。所以咱们听美国政客讲话,一定要看清楚他们背后的立场,别轻易把“客观评价”当成“对华友好”。
但除了党派斗争,沙利文的话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信号,那就是:美国战略界已经开始认识到,中美共存是大势所趋。沙利文在访谈中明确说,中国不会成为第二个苏联,中美之间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结局。这种认知,其实代表了一种战略清醒:继续对抗,只会两败俱伤;寻求共存,才是明智选择。几年前,美国还幻想着通过极限施压让中国屈服,结果呢?中国不仅没垮,反而在博弈中越战越强,还在关键领域展现了强大的反制能力。现实教育了美国人,打压中国这条路走不通。中方的态度,一向是明确且一致的——中美合作大有可为,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多次强调,要“把合作的清单拉长,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外交部也一再表示,要在更多领域挖掘中美之间的共赢空间。
![]()
回过头来看,沙利文这次讲话,信息量其实很大。它既暴露了特朗普政府在外交上的简单粗暴和战略失误,也反映出美国内部对华政策的反思与分化,更暗示着中美关系可能正在进入一个更加务实的阶段。说到底,大国博弈,光靠嗓门大是没用的,最终拼的是定力、智慧和担当。中国这些年在对外交往中,始终保持着战略清醒,这才是我们最宝贵的品质。展望未来,中美关系依然复杂,但合作共赢的大方向不会变。正如宽广的太平洋容得下中美两国,全球发展的广阔舞台,也完全容得下中美共同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