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优必选宣布首批数百台全尺寸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正式启动量产交付,将分批投入产业一线应用。这一消息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因为它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样品到工业现场“员工”的重要转变。
![]()
就在前一日(11月11日),优必选还中标“自贡数投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中心项目设备采购”,项目主要采购最新款可自主换电的 Walker S2,合同额约1.59亿元、预计11月内交付。这是继9月一笔2.5亿元的“迄今全球最大”人形机器人合同之后,优必选今年斩获的第二笔亿元级大单,也意味着单一型号在工业场景的“批量化、体系化”落地开始具有样板意义。
自年初至今,这家总部在深圳南山的机器人公司,仅Walker系列订单金额已突破8亿元人民币。这说明,机器人不再只是工程样机或展演明星,而是开始以“批量、场景、周期”的语言进入真正的工业世界。
01、Walker S2“牛”在哪里
Walker S2 的“王牌”是能源与协同两件事。
其一是能源管理的工程化突破——全球首创的“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通俗讲,就是机器人可以在不停机、不人工参与的状态下,自主走到换电工位,用双臂协同把耗尽的电池从电池仓拔出、插入充电槽,再从充电槽取出满电电池装回机体,全流程仅需约3分钟。
对制造业而言,这等于把“人形机器人”从“带电池的移动平台”变成“7×24小时的连续性执行体”,把产线的停顿变量,从“机器人”移走到了“工艺”。北京亦庄与《科技日报》的技术报道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细节:双电池同充同放、标准化电池仓快换、双臂协同精准对位,并通过电能均衡与带电热插拔抑制冲击电流与拉弧风险。
其二是“群脑网络2.0(BrainNet 2.0)+Co-Agent”的协同智能。Walker S2 在今年7月发布时,优必选把软件栈的叙事从“单体控制”升级到“群体协同”:端云协同的“推理型节点+技能型节点”形成“大小脑”分工,Co-Agent则把“意图理解—任务规划—工具调用—异常处理”闭环化,进而支持多机协同与技能迁移。落在工厂里,就是人形机器人可以不只是“会拧、会贴、会搬”,而是“能理解、会排程、可交接”。
![]()
图自:优必选官网
这两件事叠在一起,给工业界传递了一个关键信号:Walker S2真正把“续航焦虑”和“组织协同”从概念验证,推进到工程实现。IT之家与多家媒体在量产交付当日的技术拆解中还补充了硬件与感知层信息:52自由度仿生躯体、第四代灵巧手、纯RGB双目立体视觉、0–1.8米全空间15kg负载、±162°腰部灵活转动。这些细节想表达的是,机器人在“人机混编”场景下已能够满足跨工位、跨工序的操作稳定性。
02、世界坐标中,Walker S2 领先到什么程度?
如果只看“能干活”的维度,全球第一梯队的对标对象主要是美国的Agility Robotics(Digit)、Figure(Figure 02/Helix平台)、以及仍以“厂内自用+研发演示”为主的TeslaOptimus。
差异的关键,落在“补能”上:Agility的公开路线是“自主对接充电座”,强调无人化充电与生产一致性;Figure的对外信息也集中在“高密度电池+无线/感应补能、长时运行”;而Tesla对Optimus的对外叙述更多放在AI侧的长期路线。公开资料未见它们展示“热插拔式自助换电”的工程化方案,更没有把“3分钟换电 +7×24小时连续作业”作为可以批量复制的量产能力对外发布。
这正是Walker S2占位到差异的地方,它解决了“人形机器人是否要停机充电”这个变量。我们据此做一个谨慎的判断:在“自助换电+7×24小时连续作业”这一“能否真顶班”的关键指标上,Walker S2相比美国第一梯队的公开工程能力,至少领先一个功能节点,粗略等价于1—2个产品迭代周期(约12—24个月)。这是基于各公司“对外可核查的发布与演示”的保守推断,并不等同于“总体实力领先若干年”的泛化结论。
另一方面,南华早报在前日的报道里给了一个很有参考价值的“量产锚点”:优必选发布了视频,宣布Walker S2在11月中旬进入量产与交付窗口。这种“把能力与时间绑定”的对外释放,通常意味着供应链、测试与质保体系已经握到可控的程度。
03、订单与客户:蔚来、极氪、比亚迪、吉利...
回到最现实的市场订单。今年下半年以来,优必选在订单侧出现了三个分水岭事件:
- 9月,刷新行业纪录的2.5亿元“单笔最大”合同,明确以Walker S2(具备自主热插拔换电)为主,并宣布“年内启动交付”。
- 11月11日,自贡项目1.59亿元中标,Walker S2为主、11月完成交付。
- 11月12日,Walker S2首批“数百台”量产交付启动,“年内交付500台”的目标清晰露出。
从“规模—交期—型号”三个维度看,已经是一条逐渐成型的“可复用、可扩容”的交付管线。
“客户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除去年初在蔚来、极氪等车厂的“实训位”与“样机协作”,最新公开合作清单已经覆盖比亚迪、东风柳汽、吉利、一汽-大众青岛、奥迪一汽、北汽新能源、富士康、顺丰等汽车、3C、物流头部企业,这种“多赛道、多环节”的组合,更接近“横向扩张、纵向打深”的商业化模型,既能跨行业复制,又能在单一行业从“质检/贴标/入库/搬运”逐步填满工作面。
04、创始人周剑:从“伺服舵机”到“群体智能”
优必选的创始叙事并不陌生:2000年代在德企从事工业自动化,2012年在深圳创立优必选。早期从教育与服务机器人出发,“四上春晚”的国民级曝光之后,转身面向更艰难的人形机器人正面战场。
周剑的“坚持与路径”在南方日报等媒体的长期人物报道里有清晰脉络:从机械出身切入伺服舵机与整机,到北京、硅谷设研发中心,长期把研发投入压在营收高比例;一路走到今天的“可自助换电+群脑协同”。这条路径背后,可以看到周剑把“工程化”当第一性原理,把“工业场景”的难点一颗颗啃下来。
资本与公司治理层面,周剑既是创始人,也是核心股东之一。根据公开研报与港交所文件,2024年中报时,周剑直接与间接合计持股约26%左右、与几位核心高管合计约36%左右;2024年12月29日,公司公告终止主要股东间的一致行动关系,进入“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1月,腾讯将持股从8.05%两次减至2.08%,引发市场关注。
05、商业化前景:三条“重想象力”的路径
对于未来,有三个方向值得关注。
第一条,是“汽车+3C”的人机混编标准件化。今年的客户名单已经说明,Walker S2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在“质检、贴标、拧紧、箱体搬运、入库上料”等多工序里的“可替代范围”不断拓宽,把“人形机器人×标准工序”的SOP打磨成“可复用模板”。一旦SOP成熟,复制效率将不逊于传统的非标集成。
第二条,是“群体智能+自助换电”叠加后的“灯塔工位”。当多台Walker S2在一个产线单元里协同工作、并能自主排班与自助换电,管理者看到的就不再是“若干个机器人”,而是在“以任务为度量的可编排劳动力”。这种“以技能包+工位排程为单位”的抽象,会带来“人形机器人班组”的新管理学。
第三条,是物流与新型仓内作业。Digit把“仓内柔性劳动力”叙事做得很明白,也在倒逼包括优必选在内的厂商,把人形机器人在“拣选、箱体归巢、与AMR接驳”的工序里做深做透。Walker S2若能把“不中断”优势与“多机协同”的群脑结合,就有机会在总时延与总成本上建立差异。
麦肯锡的行业报告给出一个重要提醒:人形机器人从“试点炼狱”走向“规模价值”的关键,是找到“unit economics(单体经济性)打得过”的工序,并通过“工程与组织的标准化”把试点复制出去。这与Walker S2正在做的事情方向一致,只是仍需要时间。
主笔/ 酷东西
部分参考来源:优必选科技、科技日报、南方日报、南华早报等
这是酷公司公众号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任何机构或个人抓取本文内容,用于训练AI大模型等用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