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第31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在江苏无锡举办。由山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山东广播电视台与菏泽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国色》,斩获长片类好作品奖。
《国色》于2025年牡丹国际传播论坛期间,在山东卫视晚间黄金时段首播。该片以牡丹为核心拍摄对象,从历史、文化、国际传播等多个维度,对牡丹进行全新解读与呈现。凭借细腻极致的镜头语言与国际化表达,影片既系统阐释了“何为国色”与“何以国色”,展现牡丹成为中国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的演进历程;又以全球视角,讲述以花为媒的文明交流互鉴故事,让观众体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作为一部厚重的牡丹文化纪录片,《国色》的叙事跨越时空:从西藏林芝的大花黄牡丹,到安徽巢湖的千年杨山牡丹;从《诗经》中的相关记载,到武威汉代医简;从《洛神赋图》中牡丹的首次惊艳亮相,到《全唐诗》中流传千古的那抹国色,生动呈现了牡丹的发展脉络。影片在叙事中自然穿插历史追溯与现实表达,既梳理牡丹栽培简史,又还原鲜活历史细节,让牡丹的“国色”形象愈发深入人心。
《国色》的创作虽聚焦牡丹,却突破地域局限。镜头跟随牡丹的传播足迹,从中国走向世界,跨越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多重时空交织,影片展现了牡丹如何从中国传向世界,影响各地花卉文化,完整呈现其国际传播历程。正如片中77岁的法国汉学家雷米・马修在著作《牡丹之辉:如何理解中国》中所言:“牡丹的颜色、芳香与富丽,象征着中国的芬芳与色彩;牡丹熠熠生辉,照亮全世界的人民。”牡丹的远行,不仅是植物意义上的传播,更是中国故事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递。
该片以花载道,在共情叙事中凝聚共同价值。通过细腻的共情表达与传播,影片在讲述牡丹故事的过程中,探寻人类共同价值观与艺术创作的契合点。全球化背景下共同价值的融合互通,正是《国色》的核心聚焦。片尾所言恰是影片主旨:“文明真正的生命力,不在于独放异彩,而在于让世界每片土地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春天。这或许正是牡丹馈赠给世界的意义。”
牡丹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认识中国、感知中国的窗口,更是传递爱与友谊的桥梁。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