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农民日报仲农平文章:“千万工程”星火 万里河山燎原

0
分享至



22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拉开了序幕。它从人居环境破题,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层层部署,系统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各省区市纷纷出台实施方案,学用“千万工程”经验蔚然成风。这场源于基层实践、历经岁月淬炼的省域探索,由此走向全国。

时至今日,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江南水乡到西北绿洲,在“千万工程”的点化下,一个个活力满满、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神州大地上熠熠生辉,再一次印证了“千万工程”在乡土重整、乡村重塑、城乡重构上的磅礴伟力。


回望浙江,“千万工程”的自我迭代还远未结束,“千万工程”所带来的乡村嬗变更是方兴未艾。绿色发展融入血脉,数字赋能深入肌理,城乡界限日渐消融,之江大地从“美丽乡村”向着“共富乡村”再度进发。

如果说,20多年前的“千万工程”是试验田、起手式,在浙江大地上预演着乡村振兴的宏伟图景;那么如今,“千万工程”指引下的中国乡村,正是这迤逦画卷在更辽阔土地上的落笔微末、落地生根。

如果说,今天的浙江是中国乡村的“未来式”,那么,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的万千乡村,正沿着浙江走出的路,经历着发展理念的涅槃、城乡关系的重塑、乡土文明的跃迁。最终,必将抵达我们所期冀的远方。

这两年,“Country Walk”悄然兴起。每逢假期,人们选择走到乡村,用脚步丈量乡野,体验乡土风情。中国乡村,不仅吸引着国内游客,也在外国游客中掀起一股热潮,一些博主拍摄的中国乡村旅行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在“千万工程”经验的催化下,中国乡村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它们实现了“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蝶变,完成了“有居”到“优居”的升级。

这一转变并非易事。“一棵树上,很难找到相同的两片叶子。”江南的烟雨朦胧,塞外的雄浑苍茫,西南的葱茏灵秀,北国的冰雪凛冽……迥异的地理风貌、多样的文化底色、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能简单“复制粘贴”,而需要因时因地制宜。

或于绿水青山间点绿成金,或于治理创新上寻求突破,或在文化传承中挖掘特色,或在产业升级中塑造优势,各地探索出丰富多样的振兴路径与发展模式,让万千乡村长出了自己最好的“样子”。

这样子里,有生态变现捧出的“金饭碗”——

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村的“老表”们,或许从未想过,祖祖辈辈延续的“晒秋”农俗,竟会成为吸引八方游客的独特风景。他们以青山为幕、田园为台,将寻常的农耕生活演绎成一场绚丽的生态艺术,乡村美丽颜值变成了口袋里的别样“丰收”。

这样子里,有治理创新催生的心齐风正——

在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罗大台镇樊家屯村,党支部自办《新风报》,村务公开透明,大事小情共同商议;引入积分制数字平台,好人好事、善行义举可量化,受激励。党建引领下,一套接地气、顺民意的治理机制,让村庄心齐气顺、风正人和。

这样子里,有文化涵养提振的乡土精神——

贵州省黔东南州台盘村,一只篮球划出优美弧线,激起的涟漪迅速蔓延全国。“村BA”“村超”“村排”“村晚”“村T”等“村字号”文体活动遍地开花,激活了乡村经济,汇聚了四方人气,更提振了农民的自信心和精气神。

这样子里,有产业融合带来的蓬勃气象——

山东省枣庄市的秋日,被漫山遍野的石榴染得火红。在这里,一棵石榴树从根到皮、从花到籽,被“吃干榨净”成200多种产品。乡亲们不光种石榴、搞加工,还拥抱电商、开拓旅游,“种、赏、加、销”全链发展,“土特产”文章越写越精彩。

当然,各地的实践往往并非单一模式的“单兵突进”,而是多种路径组合叠加、协同发力。这正契合乡村作为有机生命体的发展逻辑——环境、乡风、文化、产业,并非静态割裂的存在,而是彼此交织、相互影响。一处的关键突破,往往能激活整体跃升;若干的局部创新,将汇聚成系统力量,推动乡村实现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外在美”到“内涵美”的深刻嬗变。

当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成为全国范围内的同频共振,我们不妨将视线拉回起点: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意义在哪里?又该学什么,怎么用?


“千万工程”历经20年的持续深化,由点及面、迭代升级,蝶变为涵盖乡村产业发展、建设、治理的系统工程,推动浙江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当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千万工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完整且经过时间检验的实践样本。

这一样本的宝贵之处,在于凝结其中的理念与内核。比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高位推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聚焦民生福祉,由易到难;坚持系统治理、久久为功;坚持真金白银投入,强化要素保障;坚持强化政府主导作用,调动农民主体和市场主体力量;等等。

这些核心理念,具有超越时空、超越一地一域、超越“三农”本身的真理价值和普遍意义。

我们国家正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面对发展中的“两难”“多难”问题,“千万工程”经验如同一把“金钥匙”,不仅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重要法宝,也为其他诸多领域的改革发展贡献了实践路径与系统方法。

不变的是内核,变的是路径方法。“千万工程”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的开放性。从方法论上说,“千万工程”是不断迭代的,是与时俱进的,是因地制宜的。

当“千万工程”的核心理念与各地从实际出发探索振兴道路的内在需求相互呼应,恰如江河交汇,激荡出浪花朵朵。曾经困扰人们的一些疑问,也在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践中得到解答——

只有经济基础好、财力充足的地方,才能顺利推进“千万工程”吗?

刚摘掉贫困帽子的湖北省咸丰县,选择从“和美院落”建设入手,发动农民共建共享,不仅刷新了人居环境的颜值,更撬动了乡村建设全面升级。农民由衷点赞:“院子前后干干净净,菜地花坛漂漂亮亮,心情也跟着敞亮起来!”

没有名胜古迹、特色产业的地方,真的“无牌可打”吗?

福建省永泰县同安镇洋中村,在“中心村党委”跨村联建机制的牵引下,主动联合周边5个村“抱团发展”,原本文旅基础薄弱的几个村,串起了产业上下游,吸引了一批青年返乡创业,传统村庄“亮”了起来。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搞文旅也能兼得吗?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瞄准高端市场对绿色、反季节农产品的需求,大力发展冷凉蔬菜产业,将冷凉干旱的气候劣势转化为错季供应的产业优势,让“原州菜心”走上长三角、珠三角的餐桌,完成了一场漂亮的“逆袭”。

即便财力薄弱,也能找准振兴的切口;即便村庄小而散,也能突破资源的局限;即便生态条件不佳,也能走通“两山”转化之路。实践证明,只要牢牢把握住“千万工程”的内核,就能找到适合自身的振兴之道。

事实上,对“资源”的理解,不应仅局限于经济、区位等硬条件,更要看到文化、人力、组织力等软资源的潜力,尤其是理念创新与制度变革所蕴含的强大驱动力——正是这些“看不见”的资源,往往能在看似贫瘠的土壤中,催生意想不到的动能。

“千万工程”提供的,从来不是一张供人临摹复刻的“图纸”,而是一套能够激发无限创造的理念方法。无论一个地方的自然条件与浙江相近还是迥异,无论其发展水平是落后还是领先,皆可学之、可用之。这正是“千万工程”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普遍指导意义的根本所在。

站在更广阔的视野看,这场全国性的学用实践,在广泛探索中逐步构建起一套乡村建设机制、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着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效机制。


我们要实现的振兴,是“全面”的,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方方面面。在一个14亿多人口的农业大国,推进如此宏大的工程,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唯有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前行。

党委政府责任如何压实?“人、地、钱”关键要素如何保障?内生动力如何激发?各地学用“千万工程”经验蹚出的新路、积累的经验,持续反哺政策设计,推动乡村振兴机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动态优化,日趋科学完善——

在安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落地生根,坚持“一把手”亲自抓,有目标有责任、有部署有举措、有检查有考核,上下贯通,一抓到底;

在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破土而出,分类施策推动县镇村联动发展,为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县域经济薄弱难题找到新解法;

在云南,各地创新探索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622”等联农带农模式让农民在产业链上“唱主角”,实现产业振兴与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从“田间地头”长出来的机制创新,为“天安门上”的顶层设计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养分。可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既惠及当下、提升了亿万农民的民生福祉,也着眼长远、铺就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坚实路基。它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了科学理论,也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标注了前行航向,积蓄着磅礴力量。

今天的中国乡村,与世界深度互联、同频共振。全球经济格局的细微波动,远隔重洋的贸易波澜,奔涌而来的人工智能浪潮……这些变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形塑着乡村发展的内在逻辑、未来走向。


在此背景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与时俱进、与势偕行。

我们的目标,要全面系统升维。牢牢把握“千万工程”的核心要义,统筹提升乡村产业、建设、治理与文明水平。比如,乡村产业要从单一模式向多元融合转变,设施服务要从“有”向“优”升级,农民生活要从致富向共富跨越,真正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我们的动力,要更多元可持续。“千万工程”之所以历久弥新,在于其既强调政府引导,也激发农民主体性和市场活力。未来,我们要更注重新质生产力的注入,以科技赋能产业、以数字化重构治理、以市场化运营激活资源,让乡村不仅建得好,更能“活”起来、“旺”起来。

我们的路径,要不断优化进阶。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从“单村整治”的点状突破,迈向“片区联动”的集群推进,变分散经营为协同作战,必将有效破解资源碎片化、发展不平衡等难题,让万千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万般变化之中,亦有一些理念与方法一脉相承、历久弥新,是不能变也变不得的,比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尊重农民主体地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善用系统推进的方法,赓续久久为功的精神……这些规律性认识,源于“千万工程”的深厚实践,在广袤乡土得到了有力验证,也将引领我们开启乡村新的未来。

“千万工程”点燃的梦想,正照亮神州千村万落。这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更是一程迈向复兴的远征。在真学真用、深学笃行的火热实践中,发轫于之江大地的乡村变革,必将汇聚成一股澎湃的时代浪潮,让田畴阡陌涌动蓬勃生机,青山绿水留住绵绵乡愁,千家万户升腾笑语欢歌!

(执笔:余瑶)

图片:新华社

监制:张燕 编辑:何沁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农民日报 incentive-icons
农民日报
最新鲜、最全面的三农资讯
14817文章数 2065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