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刚结束,周末成绩陆续发到家长手里,我家闺女这次比月考进步不小。虽然离我和她妈的预期还有点距离,但说实话,我们挺欣慰的。
不是因为分数本身,而是看到她真的在努力:错题本开始认真整理了,做作业不再走神,遇到难题也会主动问。这些变化不比分数更珍贵?
![]()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考得好。但现实是,谁家孩子没考砸过?关键在于孩子考差后,我们怎么回应。
这几年,尤其是孩子上初中以来,我见过不少家长(当然包括我和她妈)一看到孩子考差了就急,脱口而出的那些话,其实对孩子伤害还是蛮大的。
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孩子考差后,最该避开的4种错误回应方式。这些说法,网上教育专家反复提醒过,心理学研究也早有结论,总之作为家长管住嘴就好了。
错误一:“你就是笨/粗心!”
很多家长觉得,“笨”“粗心”只是随口一说,不算大事。
但心理学研究早就指出:孩子会把父母的评价内化为自我认知(来源:美国心理学会APA,2018年关于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综述)。
你说他“笨”,他真可能相信自己不行;你说他“粗心”,他就觉得“反正我改不了”。久而久之,遇到难题第一反应不是“我再试试”,而是“算了,我就是这样的人”。
正确做法:对事不对人。
比如:“这道题思路其实对了一半,咱们看看哪里卡住了?”
把焦点放在“问题”上,而不是“人”上,孩子才敢面对错误,才有动力改进。
![]()
错误二:“你看隔壁谁谁谁考得多好!”
“别人家的孩子”是无数孩子的童年阴影。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手册》(2022年版)明确提醒:横向比较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学习动机。
每个孩子发展节奏不同。有的语言敏感期早,有的逻辑思维后发。拿自家孩子和“学霸”硬比,不仅不公平,还会让他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
正确做法:纵向看进步。
比如:“你上次这道题完全不会,这次至少写出步骤了,这就是进步!”
真正的鼓励,是看见他自己的成长轨迹,而不是把他塞进别人的模子里。
![]()
错误三:“考这么差,将来能干什么!”
一次期中考试,决定不了人生。以前我们不知道,一着急,就把“现在”和“未来”直接划等号。
后来才知道,这种“灾难化思维”会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这种心理学概念已被广泛验证)。
爱因斯坦小时候被老师断言“不会有出息”,但他母亲始终相信他能行。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来自意林,仅作参考)。
正确做法:把失败当成学习的机会。
比如:“这次没考好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下次怎么调整?”
孩子的成长是场马拉松,偶尔跌倒不可怕,千万不要因为我们的一句话就掐灭了他的信心。
![]()
错误四:“你对得起我们的付出吗?”
这句话听起来是“为你好”,实则是情感绑架。北师大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多次强调:把教育变成“交易”,会让孩子背负沉重的心理债务。
尤其是那些花大价钱买学区房、辞职陪读的家庭,更容易无意识说出这类话。但孩子听了,只会感到内疚、压抑,甚至怀疑:“是不是只有考高分,爸妈才爱我?”
正确做法:表达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比如:“我们知道你尽力了。不管考多少分,我们都爱你。接下来,我们一起想办法。”
教育不是投资回报,而是陪伴成长。你的爱,不该附带“必须考好”的条件。
分数只是孩子某个阶段学习状态的一个反馈,不是他人生的全部。
比起“考了多少分”,我们更该关注:
他是否愿意面对困难?
他有没有反思和调整的能力?
他是否还保有对学习的好奇心?
这些,才是决定孩子走得远不远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