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非升即走”制度在高校普及,高校职称体系愈发呈现多元化与混合化的趋势。以中级职称为例,现行体系中常见的称谓包括讲师、助理教授、助理研究员等多种形式。一段时期内,这三种称谓之间存在比较清晰的区分:讲师属于传统编制岗,而助理教授、助理研究员多为无编制的合同岗位。
然而,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和高校人员规模迅速扩大,传统的“编制与人绑定”模式逐渐被打破,“到岗不定人”成为新的制度逻辑。也就是说——是谁在岗,谁享受编制待遇;人一旦离岗,岗位待遇不会随个人流动,而是留在该岗位上等待下一位入职者。这样一来,高校在不再提供“终身稳定”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大的人员流动空间。
为了弥补无编制聘任带来的不确定性,许多高校会为助理教授、助理研究员等岗位开出相对更高的薪酬,以缓冲其职业风险。因此,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格局:讲师相对稳定、无编制岗位压力更大但待遇更高。
但近年来,随着高校竞争加剧、岗位日趋饱和,这种平衡正在被打破。高校逐步缩紧高待遇合同岗的政策倾向,不再愿意持续为年轻教师提供“高薪换高流动性”的补偿机制。与此同时,传统讲师岗位也不再等同于“进去就能躺平”的终身稳定岗。如今,不论是讲师还是助理教授,其边界都在快速模糊:讲师不一定稳定,助理岗位也不一定高薪。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称谓在年轻一代学术工作者中已是常识,研究生、青椒们对其体系框架都心知肚明。然而,在高校体系中深耕多年的老一辈教师往往对新制度不甚了解,甚至会产生误解。
我在投稿时就遭遇了这样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个人简介中写着“XX大学助理教授”,结果编辑好心提醒:“初级职称可以不写,只写 XX 博士即可。”显然,他把“助理教授”理解成了“助教”。但事实上,两者的职称等级完全不同:助教是初级职称,多由硕士毕业生担任;而博士入职高校一般直接从中级职称(如讲师、助理教授等)开始。
这也让我开始反思:是否要干脆统一写“讲师”?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讲师”在很多人眼中仍默认等同于“有编制的稳定岗”,容易引发误解。可见,在同一个学术圈内,不同年龄、不同制度背景带来的认知差异,确实会形成一种隔阂。
转自:精准药物公众号
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