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第七部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中,提到有关“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的部署要求。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中国企业出海是一个典型案例。
一、中国企业出海是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
美国“选择性”地退场给全世界带来冲击。美国的关税战和供应链重组给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造成了经贸环境的不确定性。从数据上看,2018—2023年,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占比已经从21%下降至14%。在这种背景下,直接和间接依赖美国市场的企业将不得不在全球重新布局,企业出海成为一个选择。
与此同时,中国新赛道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提供了新的微观基础。2015年以来,中国新赛道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壮大,出海成为国内企业参与全球化的新通道。
二、挖掘“三优势”,打造企业出海的中国模式
中国是产业链供应链相对齐备的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和营商环境通过转型不断完善,新赛道和新质生产力取得突破性发展,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对外投资拥有特殊的“三优势”(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打造企业出海的“中国模式”。
国内相对齐备的产业链供应链是中国企业出海的“所有权优势”。与发达国家以往经历不同的是,中国企业出海呈现“抱团出海”和“产业链出海”的情形,这与中国国内相对齐备的产业链供应链有关。借助自身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中国企业可以克服东道国市场不完善带来的障碍。
“全球南方”是中国企业出海的“区位优势”。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营商环境也在持续优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不断成长和壮大,成为出口和对外投资的主力。成长经历决定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南方”具有许多发达国家企业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更善于应对市场不完善带来的挑战,更能适应“全球南方”的市场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南方”是中国企业出海的“区位优势”。
出海可以更好地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内部化优势”。在传统赛道和传统生产力领域,中国是后来者,技术和组织模式相对比较成熟和标准化,企业的国际化可以借助出口实现,不一定要到东道国投资办厂。而在新赛道和新质生产力领域,中国是先行者,技术和组织模式还在不断变化当中,相比出口,企业出海是更有效的方式。
三、加大贸易谈判步伐,为中国企业出海保驾护航
当前,各国都加快了贸易谈判的步伐。总的来看,全球代表性的贸易谈判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中国“近岸”的竞争在加剧,尤其是美欧纷纷与东盟国家在贸易领域形成妥协或者签署协议;二是对“通道国家”的竞争在加剧,除了东盟国家之外,还包括墨西哥、土耳其、中东国家尤其是海合会国家;三是对印度的竞争在加剧。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要在五个方面作出进一步的努力:一是进一步升级与“近岸”国家的贸易协定;二是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关系,打造中国版的“友岸”;三是聚焦“通道国家”,为“三角贸易”创造条件;四是加大与区域性贸易协定的对接,包括CPTPP、GCC、EFTA、MERCOSUR等,激活中日韩FTA谈判;五是努力与美国和欧盟达成新的协议。
四、超越贸易和投资规模,以生产力为依归
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说,出海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短期,企业出海锁定贸易和投资规模是自然的,通过贸易和投资在东道国站稳脚跟,这很重要。在中期,企业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兼顾ESG(指环境、社会和治理)。在长期,要以生产力为依归,出海最终要体现为捍卫和壮大企业的生产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出海的目的不是“财富本身”,而是“创造财富的生产力”。生产力的提高为可持续性的出海创造了条件,这既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出发点,也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落脚点。
(作者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原标题:《应对国际经贸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国对外投资拥有“三优势”》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罗长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