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4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分钟
![]()
未来不是人类智能跟着人工智能走,而是让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技术跟着人走,最终走出人工智能眼中、人类眼中理想的人工智能——李政涛
1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
挑战是双向性的
很多校长、老师不缺经验,不缺方法,但缺少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跟不上日益增长的丰富的教育经验、管理治理经验成为制约很多校长发展的瓶颈、难题。
我们倡导两个思维方式,一是原点思维,即追问教育的本质。二是双向思维,即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要实现双向滋养、双向建构和双向转化。
今天我的报告试图以这种思维方式来探讨教育和人工智能的关系,二者怎么在赋能与赋魂之间共生共长。
我的思考从两个起点展开:第一个是挑战。吴康宁教授提出: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挑战是一个“集合概念”,既包括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新挑战”,也包括人工智能时代之前便已存在的“旧挑战”之新延续,既包括“颠覆性挑战”,也包括“非颠覆性挑战”。
第二个是人文教育。关于”文科是否衰落“的讨论非常热,我对此的关注点在于文科的价值。文科的价值和科技技术的价值是不同的,科技要不断的追求迭代,不迭代就消亡,但是人文是传承、传承再传承。我们今天依然读《论语》《老庄》,因为人文学科给人精神、灵魂和提问的能力——尤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强调提问、追问的能力。
我的观点是:人工智能带给教育的挑战是双向性或双重性的。这种双重性的连接点在于“定义”,人工智能以赋能的方式定义教育,反向思考,教育以赋魂的方式来定义人工智能。
2
人工智能
与人类智能的区别
1. 人工智能善于“计算”,人类智能善于“算计”
“计算”是用数学或逻辑处理客观数据,强调客观规则下的逻辑推导,核心是“算”。
“算计”更多是主观意图和策略性的谋划,先天带有情感和目的,其中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核心是“谋”。
“计算”重在“客观”,是“客观之算”;“算计”重在“主观”,是“主观之谋”。“谋”里有预估、揣测、想象、计划,特别是想象,想象力太重要了,人之为人就在于他强大丰富的想象力。
“谋”比“算”更加综合、复杂,是更加高级的高阶思维,其“高”在于“思维”,更在于“价值观”。任何“算计”的起点和终点都与“价值”及其内隐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有关,人类的“算计”就是基于价值,为了价值。
2. 人工智能擅长“算力”,人类智能擅长“算意”
人工智能有强大的计算能力,早就超过人类智能了,但是它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计算,更无从知晓怎么让计算更有意义。
以“劳动”为例,计算是人工智能从事的日常劳动,但它并不知晓这个劳动有什么意义,也没有体验,理性上“有理”,感性上“无感”,不会因为每天从事如此高密度的计算劳动而有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
但人不一样,人类不仅会为劳动流汗、流血,还会长嘘短叹、黯然神伤或者欢呼雀跃,因为他深知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人工智能的计算,对其本身并无意义可言。人类智能赋予人工智能的“计算”以意义,同时为自己的“算计”创造意义。
3. 人工智能长于“思算”,人类智能长于“算思”
“思”在前的“思算”,“思”是手段和方式,“算”是目标和终点。这里的“思”是“思维”;
“算”在前的“算思”,“算”是手段和方式,“思”才是目标,是人类智能的特长,更是人之为人的本质。
人是思想的动物,无思想不人类。我们无法想象“没有思维的计算”,也无法想象“没有思想的人类”。所以与人相比,人工智能能够“思考”,但它不能“思想”。
3
如何认识
人工智能为教育赋能?
人工智能以重新定义教育的范式为教育赋能,重新定义了“边界”,以跨界、破界和创界的方式,实现了“三界共生”。
1. 以“跨界”的方式,重新定义教育“界”即界域、边界。
过去有学段之界,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大中小学一体化,都是为了跨越学段的边界。
还有学科之界,STEM教学等跨学科主题教育,就是要跨越学科的边界。此外还有地域之界、文化之界,以及今天的时空之界、虚实之界和人机之界。
2. 以“破界”的方式,重新定义教育
“破界”与“跨界”不同,它是要把原来的界给打破。
首先,人工智能打破了传统的学习边界,导致泛在学习、移动学习、视频学习、人机交互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应运而生。
以“视频学习”为例。我每天耗在手机上干两件事,看微信、看视频。当我努力从视频中抽身出来,回到文字世界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耐心了,看不进去了。
我们是从小读文字书长大的“文字人”,现在这一代是“视频人”,他们的阅读方式、认知方式、思考方式已经不一样了。我很担心这一代儿童慢慢失去对文字世界的兴趣与热爱,特别是对汉字的热爱,因为汉字通向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塑造。
但我们不可能屏蔽视频,它已经成为当代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一直倡导,要让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学习方式综合,让视频学习和农业、工业时代的文字学习融通起来。
现在评语文课,我会特别提醒语文老师,不能只顾着放视频,要让孩子们把看到视频的收获用文字写下来。同一个视频看了,用两三种不同的文字方式来表达,激发文字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文字才有的育人价值。
其次,人工智能也引发了教师教研的破界。过去只有人才有资格做老师,只有“人师”,现在出现了“机师”,双师协同育人、双师融合育人的时代来了。
3. 以“创界”的方式,重新定义教育
边界既是用来跨越的,也是用来打破的,更是用来创造的。人工智能的出现重新创造了三类深层的边界
一是人的边界。人工智能对教育的重新定义,起点在于对人的重新定义。数智教育不断重构了人的理想形象的新边界,这个时代要培养的是新智人,要有人机交互实践力、人机交互共生力。
二是知识的边界。凡是教育价值观,都离不开知识观,离不开斯宾塞之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今天的数字时代是不一样的。知识破界既有内容的破界,还有知识生产方式和生产主体的破界。人机协同、人机共创知识成为新的知识生产方式,人工智能也可能成为知识生产的主体。
三是技术的边界。技术也在不断的破界,这里不展开了。所谓的三界共生,从跨界、破界到创界,是层次性、递进性和跃升性的,是多元主体协同的产物,是“人人+人机”的共跨、共创、共破。
4
如何理解
教育为人工智能赋魂?
教育怎么以赋魂的方式来重新定义人工智能,赋什么魂?
1. 价值之魂
人工智能进入教育,必须避免“功能落地、价值踏空”,要为其筑牢价值观的堤坝,进行价值锚定。
既要重新定义人——什么是好人?还要重新定义人工智能——什么是好的人工智能?
以教育为视角、眼光和尺度,好的人工智能,一定是有助于人的健康成长、主动发展,有助于让人在“觉己御物”中实现生命终身自我进化的人工智能。
更好的技术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但不一定带来更好的生命。当前社会加速、人机交互频繁,反而可能导致生命异化、共鸣破坏,这是我们面临的真实挑战。
人机矛盾成为新的矛盾,在此我们要不断地回到原点,反复追问:如何通过生命影响改变技术,通过人类智能对人工智能的教育来推动对人类教育、价值观的塑造?这就是价值之魂。
2. 伦理之魂
一方面,人工智能可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伦理伤害”,如隐私侵犯、机器的过度依赖、师生关系的疏离……当人工智能试图“读心”,教育却可能面临“失心”。
另一方面,要重新思考如何让数智技术关爱生命的健康成长,推动师生的可持续终身发展,包括教育公平。目的在于既要避免“AI作教育之恶”,还要力推“AI行教育之善”。
3. 情感之魂
人工智能带来对“生命情感”的破坏。当人机交互替代师生之间的面对面沟通,会影响学生的情感发展与人格健全。新一代孩子的情感流失、情感疏离、情感淡漠,可能成为一个社会危机。
所以人工智能的情感空白、情感盲点、情感缺失特别值得关注。情感学习不止属于人,也属于机,人机共同需要社会情感学习。
我眼中的智能教育,既有对人的人工智能教育,还有对机器的人类智能教育,两者是并行的。未来的情感教育,既有对人的情感养育,还要有对机器的情感养育,是并重的。
我们期待的最理想的未来不是人类智能跟着人工智能走,教育跟着技术走,而是让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技术,跟着人走——跟着人的价值走,跟着人的伦理走,跟着人的情感走,最终走出人工智能眼中、人类眼中理想的人工智能。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线上资源包购买渠道已开通,欢迎扫码了解详情!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学"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与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专题八讲
![]()
邀请函|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
![]()
关于举办2025第二届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讨会的通知
![]()
2025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发展力高级研修班暨《班主任说》编委会遴选
来源|校长内参
作者|李政涛
编辑|智库君
说明|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