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硅谷的巨头们还在为AI是“风口”还是“泡沫”吵得面红耳赤,当全球资本市场对着动辄百亿美金的AI投资账单心跳加速时,中国东南一隅的浙江,却悄然“闷声发大财”。
最新出炉的数据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今年1到9月,浙江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营业收入,竟然冲到了4944亿元,比去年同期猛增22%!
![]()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仅仅过去三个季度,AI就给浙江带来了近千亿的“额外”真金白银!
要知道,浙江的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就突破了6.7万元,稳稳坐在全国各省区第一的宝座上。
![]()
现在,AI又成了它财富版图上闪亮的新增长极。这不禁让人想问:当全世界还在为AI疯狂烧钱、争论不休时,浙江人怎么就悄无声息地把技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印钞机”?
答案,或许就藏在浙江人刻在骨子里的那份务实与敢闯里——他们用行动证明,“技术发钱”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
杭州手握“王牌”,全球AI印钞机
说起浙江的AI实力,绕不开杭州。
这座以西湖美景著称的城市,如今在人工智能的竞技场上,亮出了两张让世界瞩目的“王牌”—— DeepSeek 和阿里巴巴的 通义千问(Qwen)。
这可不是自吹自擂,在衡量AI模型能力的全球基准测试榜单上,这两大模型双双挤进了前十名,其中Qwen的最新版本 Qwen2.5-Max,在数学、编程等专业领域的表现,更是达到了全球顶尖水准。
技术领先固然可喜,但更“炸裂”的是它们的赚钱能力。
就在不久前结束的全球首个AI投资大赛中,DeepSeek和Qwen成了唯二实现盈利的参赛选手!
![]()
而同时参赛的四款来自美国的顶尖AI模型,无一例外,全部亏损。
![]()
这个结果,无异于在残酷的商业丛林里,给浙江的AI模型贴上了“能打又能赚”的金字招牌。
难怪有人戏称,杭州等于同时拥有了两台全球顶级的“AI印钞机”。
但浙江人深知,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踏实。
当海外高端显卡供应收紧的风声传来,浙江没有坐以待毙。
他们联合长三角的兄弟企业,埋头攻关“国产替代”方案,决心不让自家的“印钞机”被卡住脖子。
同时,浙江的AI生态也玩得很“野”。
阿里Qwen系列模型开源后,短短时间就衍生出超过9万个不同版本的应用,形成了全球最大的AI模型族群,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各个角落,既降低了技术门槛,又悄悄铺开了无数潜在的赚钱路径。
![]()
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掌握财富的密码——这是浙江在AI时代交出的第一份硬核答卷。
工厂变印钞厂
光有顶尖模型还不行,技术如果不能落地,就只是实验室里的昂贵玩具。
而在浙江,AI最“野”、最快、最狠的落地场,恰恰是那些看似传统的工厂车间。
这里没有天花乱坠的概念炒作,只有实打实的效率提升和利润增长。
浙江人把AI当成了一把锋利的“掘金铲”,已经通过各种博览会,深深扎进了自家最熟悉的产业土壤里。
![]()
走进绍兴的纺织厂,AI系统正实时分析着全球各大时装周的流行色、热门面料和新兴款式以前靠经验“猜”爆款,现在靠数据“算”趋势,生产计划变得有的放矢,库存积压的风险大大降低。
义乌小商品城的一位老板娘,凌晨三点还在忙着用AI工具自动生成带阿拉伯语字幕的带货短视频。
第二天一早,这些视频就精准地推送到中东消费者的手机上。
语言障碍?时差困扰?在AI面前都不是问题,新市场的门缝就这样被撬开了。
温州的打火机、纽扣生产线上,AI视觉质检系统像不知疲倦的“火眼金睛”,24小时盯着产品瑕疵,把不良率硬生生压了下去。
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是实打实的利润。
更酷的还在硬件领域。
杭州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 Unitree H1 登上了2025年春晚舞台,其迭代产品 Unitree R1 已经开放给开发者进行二次开发。
![]()
而在宁波的工厂里,另一款名为 “领航者2号” 的国产人形机器人,已经挽起袖子干起了给汽车部件涂覆密封胶的活儿。
![]()
就连吉利汽车这样的巨头,也用上了AI来模拟预测新车型的风阻系数,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
在宁波一地,就有21个这样的AI深度赋能制造业的案例入选了省级示范。
![]()
省级层面还推出了“AI+制造”试点,比如萧山的化纤纺织、乐清的智能电气,目标就是要把AI这把“掘金铲”磨得更锋利。
每年5000万元的“算力券”直接补贴中小企业,浙东南智算中心等基础设施拔地而起,都在为这场“技术换真金”的运动提供着肥沃的土壤。
甚至已经走进了小学生的课堂。
嘉兴实验小学
![]()
浙江工厂,就是最野的AI印钞试验场。
在这里,AI不是飘在空中的概念,而是能直接装进老板和工人“口袋”里的利润。
从“鸡毛换糖”到“数据换金”:浙商的基因的烙印
为什么偏偏是浙江,能把AI这趟水蹚得这么明白?
追根溯源,答案得从浙江人的精神基因里找。
这份基因,早在几十年前就刻下了烙印。
时间拨回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全国第一张“个体户”营业执照,就发在了温州人章华妹的手上。
![]()
而在更早之前,物资匮乏的年代,温州人就已经挑着货郎担,带着红糖、针头线脑,走南闯北,睡地板、挤火车,用这些“小糖块”去江西、湖南等地换鸡毛。
换回来的鸡毛,加工成鸡毛掸子或肥料再卖出去。
一分一厘的积累,练就了浙江人 “敢闯敢拼、能吃苦、善抓机会、务实求利” 的“鸡毛换糖”精神。
这份精神,穿越了四十多年的时光,在今天这个数据爆炸的AI时代,不仅没有过时,反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鸡毛换糖”升级成了“数据换金”。
浙江人搞AI,带着一股与生俱来的“问题导向”和“实用主义”气质。
他们不热衷于在学术会议上争辩技术的“诗和远方”,而是直勾勾地盯着眼前的问题:没有现成的大模型好用?
那就自己动手,搭建分布式训练集群,一点一点地调试、打磨。
缺应用场景?那就把身边最熟悉的产业——小家电、小五金、袜子、眼镜、纺织品——挨个拿出来,“AI+”一遍!
在他们眼里,AI和当年纽扣、打火机没什么本质区别,都是可以做成全球顶尖大生意的“新工具”。
核心逻辑异常清晰:技术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解决实际问题,最终目的就是创造真金白银。
这种“接地气”的玩法,让浙江的AI避开了虚无缥缈的泡沫,牢牢扎根在产业的沃土中。
温州的 “数安港” 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这里孵化了 469项 基于数据的产品,交易额已经突破了 50亿元。
浙江人正在把“数据换金”的理念,大规模地付诸实践。
结语:实干是最响亮的语言
近5000亿的AI核心产业营收,近千亿的额外增长;杭州两大AI模型在全球竞赛中力压美国对手实现盈利;AI深度融入工厂车间、外贸市场,实实在在地降本增效、创造利润……这些铁一般的事实,都在反复印证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在浙江,技术是真的在“发钱”。
![]()
这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浙江人凭借其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在产业融合上的深度探索,以及那份独一无二的务实、敢闯、善抓机会的商业基因,共同谱写的必然篇章。
当全球还在AI的“焦虑”与“泡沫”中徘徊时,浙江的实践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一个被忽视的真相:AI拥有着强大的“造富”潜力,其价值的实现,不在于口号喊得多响,投资烧得多猛,而在于能否像浙江人一样,以极致的务实精神,将技术这把“利剑”,锻造成服务实体经济的“掘金铲”。
从全国人均收入第一,到AI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技术发钱”的浙江故事,还在不断续写着新的篇章。
这或许就是浙江给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AI时代,提供的一份最确定、也最具借鉴意义的中国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