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24日社交媒体的突然静默,到115天后的一纸批捕令,悬在少林寺上空多年的那只靴子,终于落地了。这一次,没有“辟谣”,没有“反转”,只有冰冷的罪名:职务侵占、挪用资金、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
一个时代的喧嚣,似乎就此被强行按下了静音键。
![]()
从“释永信”到“刘某某”
很多人可能还停留在“涉嫌”的阶段,但走到“批准逮捕”这一步,性质已经完全不同。
这意味着,侦查机关手里已经掌握了相当确凿的证据,并且得到了检察院的认可。
用大白话说,就是事情基本查实了,人先抓起来,准备走后面的起诉和审判流程。
这个过程,从他社媒停更到批捕,仅仅115天,在同类案件里,这个速度可以说相当之快,背后透露出的信号不言而喻。
更有意思的是一个称呼的细节。
![]()
有人说,他的戒牒早已被注销,从佛门身份上说,他已经不是“释永信”了。
法律文书上,他只是犯罪嫌疑人,刘某某。
这意味着,法律的滤镜下,没有光环护体的“大师”,只有等待审判的凡人。
十多年前躲闪的眼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很多人翻出了十多年前的一段采访视频,当时记者就一些敏感的财务问题向他提问。
![]()
镜头里的他,眼神躲闪,言辞含糊,那种肉眼可见的心虚,如今看来,仿佛是一场迟到了太久的预告。
当年那些看似滴水不漏的回应,现在成了对照现实的笑话。
一个谎言,往往需要无数个新的谎言去掩盖,直到整个大厦再也支撑不住,轰然倒塌。
他可能以为时间能抹平一切,但互联网有记忆,法律更有。
真正该感到后怕的,是谁?
其实,比起释永信本人的结局,有一件事更值得咂摸。
![]()
那就是十多年前,面对汹涌的举报舆论,当地曾成立过一个级别相当高的联合调查组。
成员包括省级的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地方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还有登封市的相关单位。
阵仗不可谓不大,权威性不可谓不高。
可就是这样一个调查组,轰轰烈烈进驻,最后给出的结论是“查无实据”。
现在回头看,这四个字简直充满了黑色幽默。
当年到底是能力问题没查出来,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让一些问题被“放过”了?
![]()
如果今天的罪名都能成立,那当年的“查无实据”,查的又是什么呢?
这恐怕才是这件事里,最让人脊背发凉的地方。
拔出萝卜,别忘了带出泥
一个人的倒下,或许能平息一时的舆论。
但如果不能对过去进行彻底的反思和清算,那不过是砍掉了一棵歪脖子树,土壤里的问题却还在。
抓一个刘某某不难,难的是,如何确保当年那些为他“背书”的权力,也能被放进阳光下审视。
![]()
当年的调查组,是不是也该重新启动调查,给公众一个交代?
否则,我们怎么能相信,不会有下一个“刘某某”在同样的环境里滋生出来?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同样,一个被争议包裹了十几年的人物,如果说他背后干干净净,恐怕没人会信。
大家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觉得这件事是严惩他个人就够了,还是更应该深挖当年那条“保护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