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90年毛远志逝世前心愿未了,临终遗愿提出唯一请求,与毛主席有关

0
分享至

1990年7月6日清晨,北京协和医院的走廊格外安静,窗外一阵蝉鸣突然停了下来,毛远志的呼吸也在同一时刻变得微弱。她轻轻拉住女儿的手:“把我葬回韶山。”短短八个字,道尽了这位革命女性最后的挂念。家人应声点头,病房里再无多余言语,却留下挥之不去的凝重。

这并非一句临终感怀,而是一段长达六十多年的情感回流。时间回到1922年,韶山上屋场的山风翻动稻浪,新生的毛远志躺在母亲王淑兰怀里,父亲毛泽民已远赴外地从事地下印刷工作。五年后,湘军挖坟、抓人,王淑兰带着女儿在乡亲掩护下逃出韶山,母女俩吃尽了流亡的苦头。有人说,幼童不会记忆,可那一年毛远志才五岁,监狱的冰凉地面、牢头的皮鞭,全都刻进了脑海。

1930年红军攻入长沙,铁门被推开,王淑兰牵着女儿越狱而出。随后数年,二人以乞讨为掩护传送情报,夜里枕着破草席仍要防范搜捕。日子难过到什么程度?有时候一天唯一的食物只是野菜汤,毛远志却宁肯饿,也不向陌生路人多说一句求怜悯的话。那股骨子里的倔强,后来让延安的老师都头疼——她学拼音时连念错都不肯认输。

1937年,国共合作的窗口开启,湖南党组织终于联系上毛泽民。15岁的毛远志被护送到延安,下榻鲁迅小学。第一次见到伯父毛泽东,她既激动又局促。毛泽东听完侄女这些年的遭遇,写下“好好学习”四字,让她朗读。她拿着纸却一个字读不出来,尴尬得面红耳赤。毛泽东没有责怪,只是拍拍她的肩:“先补文化,再打天下。”这一幕后来常被鲁迅小学的孩子当作励志传说。

一年半后,小学五年课程学完,她被调入中央军委二局,负责机要。1941年正式入党,成为局里年纪最小的党员。她自嘲“识字不多,密码够用”,同事却说她记忆力惊人,一串数字听两遍就能默写。延安窑洞里偶尔飘出辩证法讨论的争吵声,那是毛远志和曹全夫的爱情前奏。



1945年夏夜,延河水声潺潺,毛泽东告诉侄女父亲已牺牲在新疆。她怔了一秒,冲进旁边窑洞痛哭。哭完擦干泪,敬了个军礼:“我能挺住。”毛泽东沉默良久,只回了一句:“像你爸爸那样,为人民。”次日,批准夫妻俩奔赴东北前线。

新中国成立后,毛远志在江西妇联、中南军区司令部等多地辗转。调令来了就走,从不讨价还价。有人问她为何如此低调,她笑说“家教如此”,转身继续写材料。1950年得知堂弟毛岸英牺牲,她把旧合影抱在胸前直发抖,却坚决不去中南海打扰伯父,因为“他已经够累”。

1973年12月26日,毛泽东八十寿辰。毛远志终于走进勤政殿,伯父拉着她的手问:“这么久不来?”她回答得很直白:“怕给您添麻烦。”席间,她摸到伯父裤管单薄,眉头紧锁,用随身带的艾卷为毛泽东艾灸手腕。老人半开玩笑:“学中医啦?”两人相视而笑,合影留在闪光灯里,成为日后极少见的家族照片。

1976年9月9日凌晨,怀仁堂钟声响起,毛泽东去世的消息传来。毛远志坐在办公室,没有哭出声,只是靠在墙上缓缓蹲下。随后每逢忌日,她都化名排队进入纪念堂,不留下签名。这份克制,连同未尽的孝心,像石子压在心口。

岁月无情。80年代后期,她因心脏问题多次住院,却仍坚持参加单位编史工作。医生劝休,她摆摆手:资料一天不整理完就心里不踏实。1990年初病情恶化,同事探望,她仍念叨韶山的柚子树开花没有。7月6日,她把子女叫到病床旁,只提出那唯一请求。对话短暂,却胜过千言万语。

当年12月11日,湘潭的冬雨细如丝。灵车驶入韶山冲,人群自发让开道路。安葬地点选在毛泽民墓侧,离毛泽东故居不过百米。碑文简洁:毛远志,1922—1990。一位老乡低声说:“闺女总算回来了。”风吹过稻田,一切归于平静。



回望她的六十八年,锋芒不显,却桀骜不驯;亲情深沉,却从不张扬。不得不说,这样的家风塑造了毛远志,也折射出早期革命者特有的坚硬底色。如今墓前青草年年再生,关于她的故事仍旧零散,她的墓志却清晰写着:生也韶山,归也韶山。

2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元哥说历史 incentive-icons
元哥说历史
发表一些真实、有趣的历史文章
4935文章数 4147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