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金山岭长城。
“万里长城,金山独秀”,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南部,蜿蜒在滦平与北京市密云区交界的燕山之上,因保存较好,气势雄伟,是摄影爱好者聚焦的“打卡地”。
金山岭长城,不仅有“颜值”,更有内涵。潮河在此穿越燕山,形成天然隘口,是平冈道最重要的关口。古代连接华北与东北的主要通道有平冈道和卢龙道、无终道、傍海道。辽代以后傍海道成为最便捷的通道,今人将傍海道,即从山海关到锦州的狭长地带,称为辽西走廊。有学者认为,在那之前的漫长岁月,平冈道等经过的广大地区也可算辽西走廊。自古以来,多个民族通过这片区域迁徙、碰撞、交往、融合,留下许多遗迹和记载。
燕山雪花大如席
在金山岭一带,战国时燕国筑墩设防,东晋十六国称蠮螉(yē wēng)塞,北朝时北齐修建长城,唐代设北口守捉,五代起称虎北口,也称古北口,宋辽使臣经行驻留,明代朝廷重点防卫。清代一统长城内外,这里是首都北京通往承德御道上的重要节点。
“地尽中原山,天挂秦时月。”古道雄关,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历程。
如今,滦平县是中国普通话之乡。“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752年李白作《北风行》,以燕山苦寒映衬思妇悲恸。那时燕山战事主要发生在今金山岭以北的承德一带。
承德处在西辽河以南、燕山以北,这里有从旧石器时代以来绵延不断的人类发展史,文字记载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商代多个部族在此生息,土方是其中之一,甲骨文的记载显示,商王朝曾多次征讨土方。《承德公路交通史》称:“(商王)武丁的王妃妇好征土方的行军路线……进入华北北部后,基本上沿今京沈北线公路101国道到达土方居住区域。”即在今金山岭一带通过燕山隘口。
这是金山岭一带记载较早的征战,此后这里烽烟绵延。春秋战国时期,山戎、东胡活跃在燕山及以北地区,多次与燕、齐发生冲突。燕国在金山岭一带筑墩设防,是这一区域记载最早的防御设施。公元前663年,齐桓公伐山戎,留下了老马识途的典故,并从山戎带回了冬葱和戎菽,戎菽属豆类,冬葱即后来齐地有名的大葱,这事《管子》有记载。
近些年滦平县发现不少山戎古墓,葬式独特,出土大量特征鲜明的文物。滦平县博物馆中设有《探秘山戎》专题展,以大量出土文物揭开了这个古老民族的神秘面纱。
其中有件蛙面蹲坐石人像引起较多关注,它出土于金山岭西北50多公里的虎什哈镇营坊村,在山戎墓地中还发现了几件青铜蛙形挂牌,造型生动。
有学者认为,石像和挂牌都与蛙崇拜有关,蛙是山戎人的图腾。《河北古代少数民族史》中说:“蛙面石人是中国图腾艺术考古中首次发现。《山海经》中记载了很多半人半神的图腾崇拜偶像,但始终没有相同时期的实物发现,蛙面石人填补了这一考古空白,也为研究中国图腾民族的存在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山戎墓地中还发现了一些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其中一个显示来自蔡国(今河南上蔡),说明山戎与中原地区交往密切。墓葬考古显示,战国后期山戎葬式和文化特征逐渐消失,山戎融入民族交汇之中,留下蛙面人的传说。
《史记》记载,燕国将军秦开曾在东胡做人质,熟悉东胡内情,归国后率军大败东胡,北拓疆土,之后燕国在今承德北部修建了长城。金山岭一带处在承德南部,这里最早的长城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至今犹有遗迹可寻。北齐长城不是砖石修的,而是用石块、石灰和三合土修建的。
北齐在金山岭一带建长城是防御契丹和厍(shè)莫奚(后简称奚)。契丹人和奚人当时散居在今承德及周边区域。唐代贞观年间,契丹人和奚人先后归附大唐,朝廷设置营州都督府(治所在今辽宁朝阳)管理契丹人和奚人居住的地区。
武则天当政时,营州都督赵文翙(huì)刚愎自用,契丹饥荒而不恤,契丹首领李尽忠起兵造反,696年攻入营州,又沿平冈道南下,直逼今金山岭一带。武则天大怒,派军讨伐。契丹军击败唐军,攻下幽州(今北京)打到冀州(今河北中部),后因突厥人袭击其后方而败退。
712年,唐玄宗出兵征讨契丹和奚遭到失败,两年后又派薛讷(薛仁贵之子)率军6万越过金山岭一带进击,中了埋伏,薛讷仅带数十人逃回。734年,唐将张守珪击败契丹军。之后近20年,契丹和奚对唐时附时叛,已任幽州节度使的张守珪派养子安禄山等多次出兵征讨。
751年,已任范阳等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率兵6万进讨契丹,几乎全军覆没,安禄山被射中马鞍,只带20个亲兵跑回,鞋都丢了。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bǐng chá)。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金山岭外,绵延烽烟不知磨蚀多少白骨,李白为这些无名将士留下痛楚的文字记录。
北朝至隋唐,金山岭一带战事连绵,史书和诗文多有记载,但遗迹和遗物不多。滦平的古墓葬和遗迹多为春秋战国时期和辽金以来的,但出土过唐代铜镜,直径多在10厘米左右,其中有个背面刻有:“赏得秦王镜,判不惜千金,非关欲照胆,特是自明心。”或是那些“提剑救边”者们的遗留吧。
小径萦回长傍溪
“乱山环合疑无路,小径萦回长傍溪。”1089年,苏辙经过今金山岭一带,作诗多首,记录下山川样貌和经行感受,当时这里为契丹人所建辽朝管辖。
苏辙是作为贺辽主生辰使由宋东京(今河南开封)到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走平冈道经过燕山的。宋辽并立160多年,其中处于战争状态25年,其他时间和平相处,常年互派使者贺岁或祝贺帝后生辰。苏辙是其中之一,还有韩琦、富弼、包拯、欧阳修、苏颂、沈括、蔡京等。
宋辽使臣大都是从金山岭一带穿过燕山的,经行的道路至今在滦平境内犹存遗迹。金山岭以北30公里的一道山梁上,古道在草木掩映中蜿蜒,青石上车辙印痕清晰可见。古道属宋辽古驿道,山梁现称十八盘,宋辽时称摘星岭、望云岭、辞乡岭、德胜岭、思乡岭等,宋使行记中多有提及。
1008年使辽的路振《乘轺录》云:“下虎北口山,即入奚界……五十里过大山,名摘星岭,高五里,人谓之辞乡岭。”当时奚人归附辽朝,居住在今承德一带,故称“入奚界”。山高难行,中原人回望来路,遂有思乡、辞乡之名。
古人车马劳顿,辽方常在岭上置酒款待宋使。1091年使辽的彭汝砺诗云:“班荆解马面遥岑,北劝南酬喜倍寻。天色与人相似好,人情似酒一般深。”北劝南酬、人情似酒,如今的十八盘上,古道早已废弃,但荒疏的戏台、古庙和碑刻、石刻,依稀可感往昔繁盛。
在辽代之前,平冈道并非通过燕山的主要通道。十六国时前燕慕容皝由此道南袭后赵蓟城(今北京),自称“诡道出其不意”,可见平时行人不多。辽代这条道是连接五京最便捷的通道,朝廷加以整修并设驿馆,使之成为重要的驿道。
宋辽古驿道在滦平境内约100公里,设有新馆、卧如来馆和柳河馆,这3处驿馆遗址均已找到并发现辽代遗物遗迹。滦平县委网信办主任邓秀军对当地文史研究有素,曾主编出版《古道雄关十八盘》。据他介绍,这条古道清代犹在使用,其中十八盘一段康熙年间开通南线御道后渐渐荒废。或也因弃用较早,车辙等古代印痕得以留存。
十八盘梁下的火斗镇大东沟村,以宋辽古驿道为主题,建起了广场、展览室等,展示苏辙、欧阳修等的形象和作品。火斗山镇镇长李铁刚说,为了将古驿道文化传承下去,当地以文化旅游、康养娱乐为重点,全面整合特色果蔬、山水田园、民俗文化等亮点,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苏辙等在今金山岭一带吟咏较多的还有杨令公庙,这庙始建于辽,今在密云区古北口镇。苏辙《过杨无敌庙》:“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肜(róng)聊足慰忠魂。”周子隐即除三害的周处,诛肜指诛灭陷害忠良者。刘敞、苏颂、彭汝砺等都有相关诗作。
杨业(杨令公、杨无敌)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一生行迹和古北口并无关联,且当时此处已属辽地,杨业被辽击败而亡,何以在这里立祠纪念?清初顾炎武走访提出杨业死于雁门之北口而非古北口,“祠于斯者,误也”。邓拓也这么认为。
有关这个杨令公庙的最早记载是刘敞作于1055年的诗《杨无敌庙》:“西流不返日滔滔,陇上犹歌七尺刀。恸哭应知贾谊意,世人生死两鸿毛。”杨业卒于986年,建庙肯定早于作诗时,杨业之死在当时也是大事,说是弄错了地方恐说不过去。
建庙者并非宋人,苏颂1068年使辽作《过古北口杨无敌庙》:“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奚虏奉遗祠。”“奚虏”指奚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将奚族编入兵籍并赐姓萧,贵族世代通婚,辽代多位萧后包括杨家将故事中的萧太后均为奚族。辽代以后,奚族也逐渐融入民族交汇之中。
辽方为何为杨业建庙,有论者认为是出于一种敬仰英雄的心理,契丹尚武,崇敬勇士。这有些道理,但从根本上说,还源于宋辽双方终非一直泾渭分明的敌对关系,虽有短时间激烈冲突,终归交流交融,文化相通。文图均据新华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