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生活中,牙膏是每个人口腔护理的“第一道防线”。面对琳琅满目的品牌、五花八门的功效宣传,不少消费者常常陷入选择困境,甚至被误导消费。根据《牙膏监督管理办法》,牙膏已正式纳入普通化妆品管理体系,作为直接作用于牙齿表面、以清洁为主要目的的膏状产品,其生产、备案与宣传均要依法依规进行。牙膏备案人要对产品的质量安全及功效宣称承担主体责任。
对于消费者而言,我们要掌握科学选购知识,避免掉入营销陷阱。
警惕虚假宣传
别让“神效”蒙蔽理智
广告语越是夸张,越要保持清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牙膏监督管理办法》,以下三类宣传行为已被明令禁止,属于违法行为:
1.暗示医疗功效,踩踏法律红线
如宣称根治牙龈萎缩、治疗牙周炎、修复牙根、抗幽门螺杆菌等,本质上是在打“治病”的擦边球。牙膏不是药品,不具备治疗疾病的功能。这类表述不仅违反法规,还可能延误患者就医时机,造成严重后果。
2.夸大效果,制造焦虑式营销
牙齿再生、七天填补牙洞、稳固松动牙齿这些说法毫无科学依据。牙齿结构一旦受损(如龋齿形成),无法通过刷牙自行修复;还有些商家利用前后对比图造假,误导消费者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3.功效无据,备案缺失
若一款牙膏宣称具有防龋、抗牙本质敏感等功能,却未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备案平台公示相应的功效评价资料摘要,则该宣称缺乏权威支撑。真正的功能性牙膏必须经过人体或体外试验验证,并将数据摘要公开可查,否则便是“空口白话”。
认清身份
消字号、械字号≠牙膏
市场上常出现打着专业护理旗号的消毒膏、脱敏膏,包装酷似牙膏,实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牙膏。这类产品多为“消字号”或“械字号”,使用场景和监管标准截然不同。
“消字号”产品:属于卫生消毒用品,主要功能是杀灭或抑制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常见于医疗器械消毒或环境清洁。它不能宣称清洁牙齿、美白、防蛀等化妆品功效,更不得标注“牙膏”字样。将其当作日常洁齿工具长期使用,不仅起不到护理作用,反而可能因成分刺激损伤口腔黏膜。
“械字号”产品:属于医疗器械范畴,如牙科分离剂、牙齿脱敏剂等,通常用于临床辅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它们按风险等级实行严格审批或备案管理,严禁作为普通牙膏长期刷牙使用。
根据《牙膏监督管理办法》,任何非牙膏类产品,若通过命名、包装、标签等方式暗示其为牙膏,均属欺骗消费者行为,监管部门将依法追责。
儿童牙膏怎么选
安全与规范并重
婴幼儿和儿童正处于乳牙发育关键期,口腔屏障较弱,对化学成分更为敏感。因此,家长在挑选儿童牙膏时,务必遵循“安全优先、功效适度”的原则。
1.认准“小金盾”标志
自2023年起,我国全面推行儿童化妆品专属标识——“小金盾”。凡宣称适用于儿童的牙膏,必须符合《儿童化妆品技术指导原则》,并在产品标签上清晰标注此标志,相当于一张“儿童适用身份证”。
2.氟含量要适中
氟化物能有效预防龋齿,但过量摄入可能导致氟斑牙或氟中毒。应选择符合法规要求的儿童含氟牙膏(氟含量控制在0.05%至0.11%之间),且应遵守产品单次使用限量要求,如豌豆粒大小。
3.功效不可越界
儿童牙膏仅允许宣称清洁和防龋两项基本功能。凡是标榜减轻牙龈问题、抗牙本质敏感、抑牙菌斑的,均已超出法定范围,涉嫌违规。
4.信息透明才可信
正规儿童牙膏应在包装上完整标注:使用期限、适用年龄、安全警示(如“应当在成人监护下使用”“不能食用”“谨防吞咽”)、备案编号、生产企业名称及地址等。缺少任一信息,都应谨慎购买。
重要提醒
牙膏不是药,生病还得看医生
再好的牙膏,也只是日常护理工具,绝不能替代医学治疗。牙周炎、龋齿、牙髓炎、牙龈萎缩、牙齿松动等问题,本质上是病理状态,需要通过洗牙、补牙、根管治疗、牙周手术等专业手段干预。若一味依赖所谓“特效牙膏”,只会延误病情,导致小病拖成大患。
值得强调的是,牙膏标签和广告中不得含有明示或暗示具有医疗作用的内容。凡是声称“治愈口腔疾病”的牙膏,无论宣传多么动人,皆属违法。
消费建议:权威渠道验证真伪
在选购牙膏时,建议登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或下载“化妆品监管APP”,输入产品名称或备案号,查询其是否完成备案、备案人信息是否真实、宣称功效是否有依据。这一步看似繁琐,却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保障。
![]()
来源:“北京药监”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